13 短文两篇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的作者依次是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曹雪芹。 B . 《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分别节选自《史记》《战国策》《三国志》。 C .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D . 《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是他的名言。
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 . 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 . 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文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论点:

论据: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1) 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2. (2) 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议论文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 (1) 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   )

    A .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 . 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C . 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 . 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 (2) 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jiào)     统(chóu)     饰(zǎo) B . (jiè)      难(jié)      要(jué) C . (liú)      时(zhàn)     碍(zhì) D . 彩(fù)       证(chàn)     猎(shè)
下列划线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证(shàn)    蒸(liú)    理(lùn) B . 难(jié)    视(bǐ)    作(jiǎo) C . (jié)    情(yí)    吹毛求(cī) D . 饰(zǎo)    碍(zhì)    嚼(qiě)
下面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由于作者当过多年中学语文老师,他描写的学校生活栩栩如生 B . 这次考试,王小明又名落孙山 , 在班上排倒数第一。 C . 他办事公道,不偏不倚 , 深受群众爱戴。 D . 我早就去信相邀,没想到他今天才来,真是不速之客
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 (zī)不倦根深(dì)固狡(xiá) B . (qì)而不舍(huò)然开朗(ji)难 C . 吹毛求(cī)咬文(jiáo)字(kuāng)骗 D . (chóu)全局不知所(cuò)挑(tì)
结合你的理解,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①读书使人,讨论使人,作文使人。(准确/充实/机智)

②狡黠者读书,无知者读书,惟明智之士读书。(羡/鄙/用)

③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刻/灵秀/周密/明智/善辩/庄重)

④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之际。(处世判事/独处幽居/高谈阔论)

以“天生才干”与“读书”之间的关系为话题,按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三境界

袁利荣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青春发奋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书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比喻使人彻底醒悟的智慧)——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 (1) 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分别是:

    “吞”:

    “啃”:

    “品”:

  2. (2) 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 (3) 下面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 .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 . 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4. (4) 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chóu)    用(làn)    情(yí)     彩(fù) B . (pǐ)      嚼(zǔ)     情(jiǎo)   难(jié) C . (xiá)     固(zhí)    饰(zǎo)    逻(jí) D . 碍(zhì)     理(Iún)    蒸(liú)    劝(jiè)
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1. (1) 读书使人,讨论使人,作文使人
  2. (2) 读书时不可存心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 (3) 读书足以,足以,足以
  4. (4) 而读书的,全在于会意。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怡情    傅采    策划    吹毛求疵 B . 辩论    辩异    胸肺    烂加非议 C . 要决    蒸溜    藻饰    不求甚解 D . 狡黠    诘难    滞碍    开卷有益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后面各题。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 (1) 以上内容选自英国哲学家、作家
  2. (2) 请用上文中画横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对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在书里我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心存感动;每一次读书,我们的灵魂都得到一次净化。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 . 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 .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 . 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时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得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 (2) 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二是;三是

  3. (3)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