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上,芸芸众生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B . 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C . 伫立海边,他不仅望洋兴叹:“多美的大好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D .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好读书”与“不求甚解”之间有何关系?

阅读《谈读书》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以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1. (1) 选段要论证的观点是:                   

  2. (2) 你能为“读史使人明智”提供一个道理论据吗?写在下面。

课内文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1)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矫

    诘难      不求甚解 

  2. (2) 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3. (3) 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是:

  4. (4) 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

  5. (5) 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6. (6) 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据:

  7. (7) 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iǎn)    运(chóu)    诈(jiǎo)    挑(tì) B . (jué)    蒸(liú)    狡(xié)    敏(ruì) C . (suǒ)    逻(jí)    腰(shèn)    惰(cí) D . (mò)    鲁(yú)    吞(yàn)    粗(liè)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锲而不舍    推敲       轻而一举   不言而喻 B . 穿流不息    一帆风顺   脍炙人口   直接了当 C . 劝诫        枯躁       伦理       羡慕 D . 前仆后继    玄虚       慨叹       诬蔑
下列作家与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美国实业家 B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启凡 覃必陶的笔名 C . 《不求甚解》马南邨 邓拓的笔名 D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给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xiá

B.jié

    A.sù

B.suò

耀    A.xuán

B.xuàn

    A.bǐ

B.bì

    A.chuāi

B.chuǎi

    A.mí

B.ní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shū)纽粗(kuǎng)茅(sè)顿开 B . (xiá)(wǎng)然泰然(chǔ)之 C . (wèn)色冰(jiào)停(zhì)不前 D . (hè)造(yì)华陀再(jiàn)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精读与背诵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做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下笔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1. (1) 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3. (3) 选文第③段的事实论据想证明什么观点?
我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在全市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作为校园的主人,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拟一条提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标语。
  2. (2) 从你们班的实际出发策划一次活动,帮助同学们解决用字用语方面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涉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1. (1)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的建议。
  2. (2) 第②段中划线的“大概”一词能否删去?请说说理由。
  3. (3)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 (4) 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看法。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xiá)     猎(shè)      正(jiào)     饰(zǎo) B . (jiè)     证(chǎn)     难(jié)      要(jué) C . (yǐnɡ)    蒸(liú)      时(zhàn)     碍(zhì) D . (jiáo)    彩(fù)       统(chóu)     理(lún)
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由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 (2) 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 (3) 分析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谈谈其作用。
  4. (4) 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采用哪种方法阐述了这一观点?
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满;充实;充分)的理由。

②要想把经典著作读(懂;完;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丢弃;放弃;放松)了整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yē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你想来得快些,但学得不扎实,结果反倒慢了。”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囵吞枣

    废食

  2. (2) 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 (3) “循序渐进”中“循”的意思是
  4. (4) 选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B . 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C . 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了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 . 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 , 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体操明星。
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彩(fù)  咀(jiáo)  明(chǎn)  情(yí) B . (liú) 聪(yǐnɡ) 碍(zhì) 时(zhàn) C . 理(lún)  劝(jiè)  难(jié)  要(jué) D . (xiá)  猎(shè)  饰(zǎo)  正(jiào)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__________;其傅彩也,__________;其长才也,__________。

①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②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③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A . ③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① D . ②①③
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③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