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知识点题库

下列加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饰 zǎo    xiá      大而无dàng B . nàn    咀 jiǎo    味同蜡jué C . 碍 chì    劝jiè      字句kōu D . bǐ   粗 zāo     吹毛求
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愚鲁:愚笨。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 B . 狡黠:狡诈。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C . 繁琐:繁杂琐碎。炫耀:本课指夸耀、显示。 D . 聪慧:聪明。挑剔:故意过分地在细节上找毛病。
下列各句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①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②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么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进步呢?

③正像鲁迅指出的:“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

④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A . 比喻    反问    引用    比喻 B . 比喻    反问    比喻    排比 C . 比喻    反问    引用    排比 D . 对偶    反问    引用    排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谈读书

吴晗

    ①题目好像好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书人人会读,何必谈?

    ②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和善,相差只有一个字……问题就在这里。

    ③经常有些青年人,也有些中年人,其中有学生、教师,也有编辑等,他们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作好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当前各个高等学校学生都在奋发读书的气氛中,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很突出了。

    ④要具体地谈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该读什么书,或者研究什么题目,该读什么书,这是各个教研组和研究导师所应该答复的。这里只能谈一种基本的经验。

    ⑤首先是方法问题。用老话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经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路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它们,丰富并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呢,却正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性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

    ⑥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得深,学得透。

    ⑦其次是先后问题。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断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其实道理极为简单,要修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有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是有道理的。有的书应该多读,特别是学习古典文,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

    ⑨第三是工具问题。认识了字并不等于完全了解这个名词的具体意义,有些专门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理解的,解决的方法是善于利用工具书。也以学习历史作例,不懂得使用辞源、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图、历史年表和历史目录学,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康庄大道上,也还是寸步难行的。

    ⑩要多读书,用功读书,但是还得善于读书。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作者介绍了自己读书的哪几点基本经验?
  3. (3) 阅读下面语句,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也就是显得很突出了。“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

    ②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 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这句话中的“森林”“西瓜”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是读书滋味长

    ①书籍是我们与古今中外圣人贤达沟通的最便捷的途径。如果我们愿意,可以与许多伟大的人物同处一室,日日为伴,聆听所言,交流无碍,故与书为伴,就犹如与知识为友,以智慧为师。左拉说:“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像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

    ②其实,真正的聪明人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之谈,被视为治学的重要经验。第一境界,选准目标,高瞻远瞩;第二境界,苦心孤诣,废寝忘食;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得心应手。这些都是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③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阅。两汉宏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晚明小品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批阅数载,掏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情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斟酌。

    ④读书需入心田。散文家毛姆说,读书必须是一种享受,而不应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硬着头皮办差。当然为应考而读也不能算错。无论是经典之籍,还是时事手册,用心读和不用心读,效果完全不一样。用心读,则学以穷理,问以解疑,问前须学,学后要思,即古人所说的“好学深思”,效果自然好。不用心读,即使坐拥书城,也所获不多。

    ⑤读书当学以致用。读书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消遣,一种是使用。把读书当作兴趣爱好和一种生活方式,自然不错。但最好还是把读书与工作、事业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创造,也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读以为学,可以增长知识;学以致用,可以把工作干得更好。这样,读书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⑥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关于读书的家传户诵的箴言,如___________。最是读书滋味长,热爱读书,学会读书,文化的涵养定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2006年第5期,金采薇/文,有改动)

  1. (1) 从文章中提取可以解释标题“最是读书滋味长”中“滋味长”的两个关键性短语。

  2. (2)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作者的主张。
  3. (3) 结合语境,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
  4. (4) 作者认为“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请你用“好坏”替换句中的“高下”,接着下面的话,写一段论述性文字。

    读书需做选择。书有好坏之分,

  5. (5)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一定读过许多书。想想看,哪部名著可视为你“看家”的书?请从人物形象、内容情节、思想价值、艺术特色等方面选择其中一项谈谈你的理由。
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语段,将其补充完整,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霪雨”;久旱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它或为丝丝小雨,温柔连绵;或为滂沱大雨,快疾迅猛。

    “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天街小雨润如酥”,描绘了雨的温柔润泽;“清明时节雨纷纷”,;“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了雨的欢快活泼;“夜阑卧听风吹雨”,;“身世浮沉雨打萍”,慨叹了雨的肆虐无情……

    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

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
  1. (1) 读书足以怡情 , 足以傅彩 , 足以长才。
  2. (2)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 (3)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C .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 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 . 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思想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 (1) 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 (2)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开头列举那些能使人外表变得美好的方法的用意是什么?
  4. (4) 为什么说读书是最简单的美容之法?
  5. (5) 除了作者列举的这些,你认为读书还有哪些神奇的效果?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单谈一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B . 教研讨论会上,刘老师高谈阔论 ,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C .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 , 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D .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马南邨(1912—1966),原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的志向。25万字的《》,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3月,以“”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②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③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④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⑤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下面的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 . 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 .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 . 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 . 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 (1) 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什么作用?
  2. (2) 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是怎样的?
  3. (3) 有人认为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反对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联系你的读书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一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热,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 (1) 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 (2) 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 .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 . 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 , 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 . 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 , 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 (1) 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
  2. (2) 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 (3) 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今天的饭菜太难吃了,真是味同嚼蜡 B . 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尽力帮助,而不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C . 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要吹毛求疵 D . 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