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C . 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 . 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下列哪次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戊戌变法 D . 日本明治维新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曾国藩强调,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如果不“求富强”,中国将不能自立。

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1. (1)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材料一中的人物提出什么救国主张?写出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 (2) 康有为的上书最终感动了光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展开一场改革运动,写出这场运动名称和揭开序幕的历史事件
  3. (3)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什么报刊上?写出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这场运动主要影响。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 . 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 推拥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 . 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 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重大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历史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新航路开辟——使区域联系日益密切

②瓦特改进蒸汽机——出现了工厂制度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当统治遇到危机时,解决的办法无非是:要么是下层被统治者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推翻原有的统治;要么是上层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来缓解危机。阅读下列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两次改革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发动的,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来挽救统治的自救运动,最后,一场战役埋葬了所有努力。

材料二  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势单力孤的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妄图把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进中国,结果,一场政变淹没了所有改革梦想。

  1. (1) 材料一提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个事件?请写出“自强”、“求富”口号下创办的企业各一例?
  2. (2) 材料一中的事件虽然没成功,但它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 (3) 材料二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列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两位
  4. (4) 材料二所指事件失败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二所指事件有何影响?
  5. (5) 上述材料提到的两则事件的结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 . 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 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 . 维护和巩固了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D . 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之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轻侮)处辇毂之下(指京城),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急迫)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

材料二: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日本有保国会,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强学会宣言》(1895年8月康有为)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遇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什么?为“求富强”掀起了什么运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认为能使“四万万中国人有希望”的途径。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是什么?
  3. (3)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位先生”的含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时代使命。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幵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引领思想启蒙 D . 建立民主政治
变革·发展

材料一19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这场革命,使我们已经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遥望天空,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正式下令宣布变法。在维新派的影响和直接参与下,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皇帝一连下了几十道实行新政的命令,对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在中央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局,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精简旧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文,改革考试制度;准许自由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奖励科学发明等等。

——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中华民国成立后,历届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连年举债,旧债加新债,债台越筑越高。各帝国主义债权国利用外债,作为互相争夺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特权利益的工具,长期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角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依据不平等条约所借外债,在平等互利的关系上与国外举办借债。

——摘编自百度百科外债词条

材料四随着电子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又进一步出现了网络货币,它也是一种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网络货币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的货币。人们在互联网中购买商品时,可以先向发行机构购买网络货币,再用网络货币购买商品。严格来说,电子货币本身并不是一种新的货币,而只是传统货币电子化的存在形式。在电子货币的使用过程中,所有支付过程都是电子化的,其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交易和支付系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这场“革命”所指的事件及其最显著的成就。这一事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这次变法的背景及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这样处理外债的意义。
  4. (4) 2020年4月17日,中国央行宣布数字货币即将发行,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及生活体验,谈谈电子货币出现的背景和带给你哪些便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戊戌变法的先声  图2  北京强学会旧址

        

图3  《万国公报》  图4  湖南时务学堂故址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变是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士大夫们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被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打破。在那里,中国人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知道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公理”: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这种从未有过的变的观念,呼唤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社会制度。

材料三:它激起了民众对清政府的愤恨。维新志士的鲜血,冲掉了一部分先进分子的改良幻想,愈来愈多的人走上了革命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迅速高涨。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1所示历史事件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的先声?材料一表明维新派的活动方式有哪些?
  2. (2) 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一、三,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开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

  1. (1) 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 (2) 从上述四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趋势?思想主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概括这四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
  4. (4) 请为上述图片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造局中尚译有科学书籍二三十种,李善兰、华蘅芳、赵仲涵等任笔受(记录员)。其人皆学有根柢,对于所译之书责任心与兴味皆极浓重,故其成绩略可比明之徐(光启)、事(之藻)。而教会之在中国者,亦颇有译书。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欲求知识子城外,则以此为枕中鸿秘。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  1900-1911 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晚清时期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如下:

时期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其他

1860- 1899

22.16%

29.19%

40.54%

8.11%

1902- 1904

61.02%

21.09%

10.55%

7.34%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 (1) 请写出材料一中“新学家”的代表人物,并分析梁启超所说的“欲求知识于城外”指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说出1900年前后中国翻译西方书籍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清代“译书”活动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败后皇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皇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材料三: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1. (1) 材料一中的皇帝指谁?根据材料一,指出皇帝主张变法的原因。
  2. (2) 材料二的变法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变法诏令”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4. (4) 这场变法有何历史影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指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
A . 谭嗣同 B . 刘光第 C . 林旭 D . 康广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材料二:

材料三: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能够促进改革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还有人认为,维新派在短短100多天里颁发了200多件法令,且大部分法令都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抵制,“维新派计划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变法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2. (2) 材料二的示意图表明维新派的活动方式有哪些?
  3. (3) 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 (4) 我们能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
“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
A . 政治制度 B . 科学技术 C . 思想文化 D . 生活方式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维艰

栏目二:柳暗花明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洋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 《民报》周年的讲话

余致力于园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1. (1) 图一至图四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作用。
  2. (2) 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孙中山革命的对象有哪些?
  3. (3) 阅读图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通过什么事件实现奋斗目标?这一事件产生深远意义是什么?
下列戊戌变法的主要观点,你不同意哪一种?(    )
A .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 . 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D .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延续到戊戌,那场昙花一现式的改革,没有触及帝制的灵魂,改革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一条死胡同。然而,当时的人们,依旧可以在胡同的深处看到一缕新生的曙光。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材料二:陈独秀从美国引来的这把火,把北大烧得通红,推动了北大的变革。李大钊从俄国也“盗来”了火种。这两把火,前后交映,足以改变古老的旧中国。

——摘编自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改革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一条死胡同”?谈谈你对“一缕新生的曙光”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之火”的精髓。结合史实分析两把火是如何改变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