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知识点题库

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被康有为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他译述的宣传西方进化论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的著作是(  )
A . 《天演论》 B . 《四洲志》 C . 《海国图志》 D . 《新青年》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

百日维新

挽救了民族危机

C

《定国是诏》颁布

标志着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 A B . B C . C D . D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一一李鸿章

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的旧制度的腐朽。郐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一一2007年《复兴之路》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政,故要社会革命。一一孙中山

材料四: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J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一新华网北京2011年10月9曰电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请举两例李鸿章在这方面的具体活动。
  2. (2) 材料二所述戊戌变法在经济上有何主张?为什么说“六君子”的鲜血没有自流?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它是哪一组织的革命纲领?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重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中苏美英《开罗宣言》

  1. (1) 写出“割我台湾”的时间和条约。
  2. (2) 结合史实,从中日双方概括“国几不国”的日本为什么不到三十年能“割我台湾”?
  3. (3) 根据所学知识从国际角度分析“还我台湾”的原因。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变法人士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拌击,这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以下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 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C . 人们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 . 人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
A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 B . 提倡“自强”“求富”,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 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用 D . 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这个角度看,“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    )
A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 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D . 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有人说:“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请你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   )
A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 .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体制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灭。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廷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的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 (1)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戊戌变法运动促使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3. (3) 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主题是什么?
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洋务运动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戊戌变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C

新文化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五四运动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A . A B . B C . C D . D
近代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报刊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有(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表1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

活动

内容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创办报刊

《国闻报》《知新报》《时务报》

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

A .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 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 . 促进了思想启蒙 D . 抨击了封建道德
史论结合是阐释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洋务运动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戊戌变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C

新文化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五四运动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A . A B . B C . C D . D
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 . 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B .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C .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治所能剿洗干净的。

A . ①属于历史结论 B . 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 . ②属于史实 D . 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 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但它毕竟触 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材料二:“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 和政治不仅因为它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利的。”

材料三: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当时称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 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 (1) 根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康有为等人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而进行了哪一变法?变法中哪位维新志士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2. (2) 依据材料二内容指出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这两位先生”又指的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作为广义上的社会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在于戊戌变法(    ) 
A .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 . 维护了封建统治 C . 使西方政体制度深入人心 D . 传播了革命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民国卷》 

 材料三: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两面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扫荡。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两面旗帜”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表现。
  2. (2) 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变局”与“创举”含义是什么?
  3. (3)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材料四又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上述的探索与变革过程有什么特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 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 . 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