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禁止缠足 B .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 . 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                                          

A . 《中外纪闻》 B . 《国闻报》 C . 《民报》 D . 《申报》
1909年,上海的一位管家给在外地的男主人打电话。下列通话内容有可能出现的是(     )

A . “先生,少爷中状元了!” B . “先生,报纸上说京张铁路通车了!” C . “先生,我让服装店给你赶制一套中山装。 D . “先生,大小姐想从账房支钱买哥伦布发现美洲420周年纪念金币。”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在20世纪上半期的报刊中经常出现。其中属于1905年的是(   )

A . 废除科举制     兴中会成立     《定军山》拍摄完成 B . 创办商务印书馆   张謇实业救国    创办《新青年》杂志 C . 兴中会成立     废除科举制     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D . 创办京师大学堂   出现有声电影    《定军山》拍摄完成
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 .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 . 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 . 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 . 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下列情景中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是(   )

A . 1880年8月8日,英国商人比特坐火车从吴淞赶到上海参加一个商务聚会 B . 1882年2月2日,美国人特比在中国通过有线电报向朋友问好 C . 1877年7月7日,清朝派往美国的留学生乘轮船离开了上海 D . 《申报》第一个向全国报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停火的消息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80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创办于(   )

A . 广州 B . 上海 C . 北京 D . 南京
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   )

A . 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南京路上 C . 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 D . 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我们平常使用的字典.词典等很多书籍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它每日都陪伴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务印书馆创办的背景。张元济弃官,投身“国民教育”,对商务印书馆及中国近代印刷出版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请将下列中国“第一”的历史事件写出来
(1)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2)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3)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4)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5)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6)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 . 《民报》 B . 《中外纪闻》 C . 《申报》 D . 《时务报》
中国人剪掉辫子、停止裹脚是在(  )

A . 鸦片战争后 B . 洋务运动后 C . 辛亥革命后 D . “戊戌变法”后
下面是20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方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认为:现代西方帝国主义之通性为何呢?简单说来就是:滥用暴力,追求暴利,不择手段,绝情寡义.下列不能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是(    )

A . 英国向中国疯狂走私鸦片 B . 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到处烧杀抢掠 C . 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 . 西方近代先进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改良成为时代性的社会潮流,其中包括(  )

①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②阳历兴,阴历灭

③剪发兴,辫子灭        ④长袍马褂兴,西式服装灭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

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 (1) 材料中交通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    )
A . 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 . 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 . 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 . 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 三处 B . 四处 C . 五处 D . 两处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
A . 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 . 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 . 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查各国条约已定,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至本年日本兴兵台湾一事……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李鸿章《奏请筹议海防折》(1871年)

材料二:“自由尽是新风尚”“……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摘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李鸿章筹建海防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洋务运动的海防建设。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图A中“胜利结局”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能够取得此“胜利结局”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B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