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       

A . 《申报》 B . 《沪报》 C . 《苏报》 D . 《时务报》
下列史实不符合中国19世纪50年代的社会情况的是(   )

A . 王鹏一家迁居香港,加入了英国国籍 B . 小牛在上海一家日本工厂做工,回家时给父母各代一双英国生产的洋袜子 C . 英国商人怀特在广州做生意,交纳的关税须由中国和英国共同商定 D . 王蒙在厦门开了一个经营英货的商铺
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A . 《万国公报》 B . 《申报》 C . 《字林西报》 D . 《时务报》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传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

A . 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 . 武昌起义的前一年,刘某曾经乘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 . 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该归功于(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导,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

A . 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 . 社会风俗有新变化 C . 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D . 西式婚礼不受欢迎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 . 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屐 B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 . 宣读婚誓,携手同归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段奇闻充分说明了(    )

A .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B . 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 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D . 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变化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②

  1. (1) 据图①回答:图中的铁路工程师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

  2. (2) 图②中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大陆的(城市)的租界使用。

  3. (3) 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将下列内容进行搭配

①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A京师大学堂

②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B京张铁路

③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C《申报》

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D《狂人日记》

⑤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E《奏定学堂章程》

⑥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F中国同盟会

2016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1周年。那么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 . 《马路天使》 B . 《定军山》 C . 《渔光曲》 D . 《十字街头》
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 . 三联书店 B . 商务印书馆 C . 同文出版社 D . 外文出版社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 . 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B . 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 . 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 .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与下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公车上书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北伐战争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市民文化生活】

材料一: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近代社会生活革新】

材料二: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现代流行服饰变迁】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 (2) 你认为张謇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的变化?
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 . 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 B .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 C . 《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 D . 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购买“洋油”和“洋布”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 .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老照片能够生动地折射历史。下面一组老照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

辛亥革命后剪辫子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A . 革新社会的陋俗 B . 交通方式的变革 C .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 社会生活的变化
朱春驹在《武汉起义杂忆》中写到:“由于辫发一旦剪去,则短期内难以再蓄,不像服饰可以轻易变换,因此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迟疑,剪刀一动,蹄哭并作。”民众的态度主要体现了(    )
A . 对蓄辫的十分喜爱 B . 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 C . 对革命前景的忧虑 D . 对生活方式难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