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又力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创办商务印书馆 ②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③《申报》创刊 ④甲午中日战争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④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②③①④
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A . 先生 B . 某君 C . 老爷 D . 同志
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担任《申报》记者,你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 . 采访并报导淞沪铁路通车情况 B . 用有线电报从外地向报社发回新闻报导 C . 用照相机拍摄军警为行人剪辫子的情景 D . 用无线电话快速报导商务印书馆成立的消息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的 B . 以机械作为主要的动力 C . 逐渐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D . 绝大部分是我国制造的
(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 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请回答:
(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
(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民国35年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图1),我们的父母曾经读过的课本(图2),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读过的课本(图3)和现在的课本(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请回答:
(1)请父母说说他们上学的时候使用的课本的情况及特点,同学们赶快写下来吧!
(2)对比一下,现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3)畅想一下,未来的书本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清末民初,中山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以下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相关内容,请将五处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先进的。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像西安、重庆等内地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沿海地区却非常薄弱。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提高了中国的威望。下列史实发生在上海的是(    )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

②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③《申报》的创办

④商务印书馆创办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

A . 发电报 B . 乘飞机 C . 乘火车 D . 乘轮船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大众传媒的普及 B . 男女实现了平等 C .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 封建思想的根除
某中学八年级1班同学对中国近代史“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这一专题内容进行了总结,请根据提示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1. (1) 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的办报形式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2. (2)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它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3. (3) 20世纪初,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A . 在城市看电影 B . 新娘新郎穿婚纱、礼服 C . 有钱人拍照片 D . 成年男子个个留长辫
《淘最上海》这个节目将上海特色的内容,进行大盘点,大总结,大归类,使你对上海的风土人情无比陶醉。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

①大生纱厂   ②轮船招商的成立   ③《新青年》的创刊   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 断发易服 B . 移风易俗 C . 实业救国 D . 践行民权
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我国历时上千年。以妇女缠足开始到最终被禁绝,可以观察到历史的变化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村缀耕录》里说:南唐李后主令宫嫔“以帛绕足,令纤小”,“由是人效之”。古人认为缠足女人“莲步半折小弓弓,莺转一声娇滴滴”,于是“三寸金莲”受到啧啧称赞。

材料二:林语堂(1895-1976)曾著文揭露妇女缠足的罪恶目的:“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是“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

材料三: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给妇女缠足。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妇女缠足。

——中国地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1950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政务员下达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到50年代末期,残害中国妇女一千多年的缠足被彻底禁绝了。

——周青松《中国女性文化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受到啧啧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2. (2) 林语堂认为妇女缠足的危害是什么?
  3. (3) 综合以上探究学习,材料二,三,四指出妇女缠足最终被禁绝的原因是什么?禁止妇女缠足对妇女有什么好处?
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位:次)。材料反映出(    )

时间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544

9

11

0

0

0

1926

14600

0

0

3459

3936

922

A . 等级观念的消失 B .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 .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第八章不准革命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把总:清代最下一级的武官)。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但这却还不算大恐怖,因为未庄人本来少上城,即使偶有想进城的,也就立刻变了计,碰不着这危险。阿Q本也想进城去寻他的老朋友,一得这消息,也只得作罢了。

但未庄乜不能说是无改革。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早经说过,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赵司晨和赵白眼,后来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摘自鲁迅《阿Q正传》

请回答:

  1. (1)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情节反映了该事件有何局限性?
  2. (2)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民生问题与经济的发展层次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刘辰翁《宝鼎现·春月》

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

——柳永《看花回(二之二·大石调)》

材料二  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竟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摘编自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三   如表

中国城镇居民拥有电器统计(台/百户)

项目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
影碟机16.0237.53
电冰箱6.5842.3366.2276.0880.13
洗衣机48.2978.4188.9790.5792.52
彩 电17.2159.0489.79105.43116.58

材料四  “中国梦”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梦。2013年3月17日,习.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继续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而明确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即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成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摘自《学理论·上》2014年第01期

  1. (1) 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居民怎样的生活情景?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说出1985年后中国城镇居民拥有电器数量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 (4)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实现人民幸福?
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是在(    )
A . 19世纪70年代以后 B . 19世纪80年代以后 C . 19世纪90年代以后 D . 20世纪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