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危机 知识点题库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     B . 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 C . 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    D . 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
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

A . 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 . 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 . 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 . 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鸦片战争前夕,西方主要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英、法等国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美国完成工业革命,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电气化

③西方主要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④西方主要国家科技发达,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各组关联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 —— 西汉疆域的扩大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

③清朝的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等国的崛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 . 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C .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D .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为建立新的制度而战,而中国则在为建立新的王朝而战。中国的这个新王朝又把自己包裹起来。200年后,英国的“新制度”却战胜了中国的“新王朝”。

  1. (1) “新制度”和“新王朝”分别指什么?中国的新王朝实行什么制度?

  2. (2) “新制度战胜新王朝”指什么历史事件?它对中国有何影响?

  3. (3) 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回望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盛世余晖】

    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请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 (2)

    【屈辱历程】

    图一与图二的场景分别与哪一次战争有关?图三局势的形成与图二有什么联系?

  3. (3)

    【民族觉醒】2017年1月教育部通知在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

    写出年代尺中的①②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间修改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率领使团访华,名为拜寿,实则谈判,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扩大中英贸易,但乾隆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由,断然拒绝了马嘎尔尼提出的全部要求。

材料二:

材料三:2013年12月2日,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史上最大规模”商贸团队访问中国。英国代表团对中国的高铁推崇备至,希望推动双方在高铁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卡梅伦表示:“英国将做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最强支持者。”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帝拒绝英国要求的原因。
  2. (2) 历史应验了马嘎尔尼的预测,请任选其一,用相应的史实加以说明。
  3. (3)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令世界瞩目,铁路的出现源于英国的哪一重大发明?这一时期,人类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什么?
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上图所列的4个史实都能说明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请按序号在下面填写完整恰当的史实。

    ;②

    ;④

    ;⑥

    ;⑧

  2. (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是清前期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请你按史论结合的方法,概括清前期社会发展还有哪些突出的特征,并以史实加以说明。(提示:至少列出三条特征)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 (1) 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 (2) 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
  3. (3) 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资料1:乾隆帝在答复英国使团通商的请求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使马戛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自己随行卫队的欧洲火器操法,福康安却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材料2 明朝中叶由于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明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

请完成: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历史上的经验,值得借鉴。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不断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中国强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冶三世信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明清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在为人权而战而“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进”,导致近代前夜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危机。

  1. (1) 据材料一, 请你举一例中国在第三次崛起中对国外有强大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居先 进地位的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想一想清朝采用了哪种对外政策?对此政策你有何评价?
  3. (3) 根据材料三,请你列举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4. (4)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三:有学者在评价某不平等条约时说:“这完全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向帝国主义列强立下的一纸卖身契。”从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 (1) 请写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并从当时政府对外政策的角度分析中国遭受炮口逼迫的主要原因。
  2. (2) 请写出导致签订该亡国条约的战争名称。并在下表中把该亡国条约的内容补充完整。

    割地

    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开埔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 (3) 材料三中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照抄材料不给分)
  4.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旧传统的新变化。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表现为(   )
A . 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B . 甘肃、四川等地区出现茶马贸易 C . 东南沿海实行严厉海禁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D . 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下面是某节社会课上老师出示的一张学习幻灯片。该堂课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

A .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B . 探讨近代前夜的危机 C . 冲破思想的牢笼 D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化君权]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搅,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海防篡要·卷七》:“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材料五: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1. (1) 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其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 (2) 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并指出你的依据。   
  4. (4) 据材料五,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5. (5) 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旧传统的新变化。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表现为(    )
A . 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B . 东南沿海实行严厉海禁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C . 甘肃、四川等地区出现茶马贸易 D . 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古代钱币的一种计量单位),皆宽民力也。

一一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清廷在1661、1672、1678年三次发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三五十里,并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问治罪。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

  1. (1) 指出材料一中宋代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说明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如何?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展出的遣唐使船,它是中日友好交往的纪念,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见证。

材料二:如图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郑和曾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如图是1840年英国的兵船。这些兵船穿越茫茫大海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它载着侵略者的贪欲,也载来了中国人民的灾难。清政府这艘古老之“船”开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 (1) 遣唐使船、郑和宝船,昭示着交流、发展的时代旋律。遣唐使回国后,日本发生的改变社会性质的事件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2) 蕞尔小国的“兵船”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昭示了古老中国的衰落,也是英国崛起的见证。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简要分析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
  3. (3) 英国兵船的入侵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来清政府进行的从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技术开始的一次自救运动是什么?该运动的结果如何(请用相关史实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