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危机 知识点题库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 .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 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 . 中西方人种差异       D . 中国文人的偏见
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A . 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 . 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 . 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 . 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

清朝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清朝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自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在《百家讲坛》播出后,小强同学对这个朝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为自己的习作拟定的部分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话说清朝那些事儿

屹立世界东方

①清朝是哪一民族建立的?写出此民族的一位杰出首领。

奠定中华版图

②此政权在哪一年迁都北京,从而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强化君主集权

③哪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抗击外来侵略

④清朝时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依据是什么文件?这一文件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多民族的统一

⑤清政府在西藏、新疆、台湾设置的机构或官职分别是什么?

落伍的步伐

⑥哪一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⑦关于清朝前期的历史,你还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的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商末本” C . “重商主义” D . “本末兼顾”
当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人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
A . 重农抑商 B . 君主专制 C . 闭关锁国 D . 对外开放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唯一对外通商的城市是(    )
A . 杭州 B . 香港 C . 广州 D . 泉州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 . 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 . 积极发展对外交往 C . 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 . 屈从于列强的侵路
图片是对历史形象而直观的反映。阅读明清时期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A和图B分别反映了哪两位中国古代民族英雄?
  2. (2) 明清两朝修建图C和图D这两处建筑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 (3) 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除上述4幅图片以外的两例清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史实。
  4. (4) 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上述4幅图片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 . 禁止走私贩运 B . 抑商、海禁 C . 抑制工商业 D . 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15世纪开始,中西方相继探索海洋,留下各自不同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9年,他率领265名船员开始远航。1522年,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壮举,它的意义甚至可以和人类离开地球登上月球相比。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正是因为迹.... 创造出一种“中外通和,万国来朝,四海一家,共享太平”的崭新外交局面,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国家的真实面貌。

——卢新宇《郑和,一种文化的象征》

材料四: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刘大夏

  1. (1) 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这次航行印证了哪一 地理常识?
  2. (2) 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对这历史事件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 (3) 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结合材料三、四,分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确的是( )
A . 文艺复兴运动——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B . 清朝前期有效捍卫主权,抗击外侵——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C . 郑和下西洋——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

材料三:“三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刘大夏(明朝兵部侍郎)

材料四:“……何以哥氏(哥伦布)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有何不同。
  2. (2) 分析材料三,说说刘大夏对于郑和下西洋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中“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指的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材料四中“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原因。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清朝处于乾盛世 B . 中国经济领先英国 C . 清朝皇帝夜郎自大 D . 中国推行开放政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化程度的加深,    观念受到挑战;    逐渐成为当时社会风尚。(    )
A . 以农为本  拜金逐利 B . 重商主义  金钱至上 C . 以农为本  勤俭 节约 D . 重农抑商  勤俭节约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以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是(    )

①文化专制

②闭关锁国

③土地兼并

④人口增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明清是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这两朝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 都始终以北京作为其都城 B . 皇太极推翻明朝,建立清朝 C . 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 . 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材料中“仅限于一处口岸”所指的口岸名称是什么?材料还反映了什么问题?
  3. (3) 请简述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及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有何启示?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是(    )
A .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B .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C .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 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