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危机 知识点题库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A . 帝国的繁盛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C . 近代的曙光       D . 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 .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


A . 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 阻碍了中外文化的发展 C . 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D . 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淡你的看法。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政策 ③郑和下西洋 ④鉴真东渡日本​

A . ①④③②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

(2)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材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1. (1) 上述材料说明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当时政府特许什么机构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2. (2) 实行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二说明这一政策有什么危害?

  4. (4) 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的新局面。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 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向中国传播 B . 东方思想文化逐渐被西方所了解 C .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逐渐加大 D . 中国富强、发达的科学技术影响整个世界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A . 禁止对外贸易 B . 实行闭关锁国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鼓励商业发展
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目的 B . 起止时间 C . 远航次数 D . 所到地区
《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产生源于(    )
A . 重农抑商政策 B . 闭关锁国政策 C . 天朝上国思想 D . 君主专制统治
图片是对历史形象而直观的反映。阅读下列明清时期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图1、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跟我国古代哪两位民族英雄有关?荷兰殖民者投降后,清 政府对该地区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2. (2) 图3中回归袓国的是蒙古族的哪个部落?当时回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图4、图5、图6列举两项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
  4. (4) 概括上述图片所包含的共同主题并发表你的感想。
明嘉靖时期,江苏巡抚曹时聘的奏疏中提到说:“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据此回答问题
  1. (1) 此奏疏描述的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区一种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所谓“新”主要体现在(  )
    A . 生产规模更大 B . 分工更加明确 C . 劳动效率更高 D . 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 (2) 如果你是当时一位机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技术,下列著作能给予你启发的是(  )
    A . 《本草纲目》 B . 《农政全书》 C . 《天工开物》 D . 《齐民要术》
下列是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中国时的情况的日记,摘自该书的一些片段。

[片段一]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船只至今已有250年,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片段二]“狮子”号首先抵达舟山群岛的边缘。一名中国领航员和他的几名同胞上船前来参观。当他们在英使会客室里看见他们的皇帝画像时立即跪下,十分崇敬地叩了好几个头。

阅读以上片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段三]英船航速之快,且又是在中国人所不熟悉的海面上高速航行,这使朝廷大为吃惊。一位中国官员在报告里表示不明白为什么英国船能有如此水平。

[片段四]英国人在这次旅行中对中国从热情到蔑视,马嘎尔尼的伙伴们回国时发现了自己强大的动力。

  1. (1) 阅读片段一和片段二,思考中国人做出当时行为的原因,完成下表。

    行为

    原因

    “从未模仿”

    “立即跪下”、 “叩了好几个头”

  2. (2) 片段三中描述的英国船能“在中国人所不熟悉的海面上高速航行”的原因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片段四里英国人对“中国从热情转到蔑视”的原因。
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足迹最远到达(   )
A . 菲律宾群岛 B . 波斯湾沿岸 C . 印度半岛 D .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泰国帕南车寺内有一副醒目的对联:“七度使邻邦有名盛记传异域,三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都。”当地华人以此为骄傲。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1. (1) “七度使邻邦有名盛记传异域,三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 .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 郑和下西洋 C . 玄奘西行 D . 鉴真东渡
  2. (2) 该历史事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曾经最远到达 (   )
    A . 地中海沿岸 B . 欧洲和大洋洲 C .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 欧洲和美洲
明至清前期,为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国成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以下措施按其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戚继光和俞大猷肃清倭寇

②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③郑成功打败荷军收复台湾

④清军平定沙俄支持的准噶尔叛乱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②①③④
关于明清经济繁荣,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明中期后江南地区出现机工机户 B . 长江流域出现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 C . 城市繁荣、工商业市镇兴盛 D . 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国对外贸易获利丰厚
 清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清史的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交篇)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选集》

(民族篇)材料二:《清朝疆域图(1820年)》

图片_x0020_7

  1. (1) 材料一所述这个帝国“人为隔绝于世界”指的是哪一项政策?请简要概括此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 (2) 清政府在民族政策上采取积极主动、恩威并施的怀柔政策。根据材料二,选择数字用史实说明清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恩”、“威”举措。(各举一例即可)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 .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C .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D .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