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点题库

下列划线实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 . 飞舟(遏:阻止,阻挡 )          莫之能也(御:阻挡,抵挡)便可公姥(白:告诉,禀告)        学不可以(已:停止) B . 车以复路兮(朕:君王)               不相从许(会:一定)《齐谐》者,怪者也(志:记载)     术业有专(攻:钻研,研究) C . 大人嫌迟(故:特地)                             使人听此朱颜(凋:衰谢)百姓皆以王为也(爱:吝啬,舍不得)      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D . 云气,负青天(绝:断绝)                 宁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然)盖亦反其矣(本:根本)                  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乃瞻衡宇,奔     载……载:一边……一边 B . 请息交以游     绝:断绝 C . 容膝之易安     审:仔细 D . 曷不心任去留     委:随从、顺从
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 有贤士大夫五十金       发:拿出 B . 锡余以嘉名        肇:开始 C . 神器之重        当:主持 D .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       目:眼中
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犬豕鸡豚者   攘:窃取 B . 至杀不人也 辜:清白 C . 不知其不义也 情:确实,的确 D . 多尝苦曰 甘:甜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 .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             忤:冒犯,触犯。 C .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之                勖:慰问。 D . 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仲淹,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 .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 .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 .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 .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 (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所欣                   向:过去,从前 B . 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 . 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卒:到底 D . 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到……去
下面选项中划线字的意思一样的是(    )

A . 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君子非异也 B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以天下之士 C .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其子,择师而教之 D . 吾从而之/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斯人,吾谁与归  ③持千金之币物   ④如姬之三年

A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下列对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 .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    候:拜见 C . 系张胜                              收:逮捕 D . 又非亲属,何谓相                      坐:定罪,治罪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富与贵,是人之所也          欲:动词,想要。 B . 君子仁,恶乎成名            去:动词,离开。 C . 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文:修饰。 D . 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动词,比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 , 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 (1) 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国之情,人事之 , 尽委之秦      诚:实情 B . 君急使使载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 . 君独不见夫朝市朝者乎            趣:同“趋” D . 不足以怨士而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 . 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 . 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 . 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4.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文原文。

    ①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翻译文段中划线的“过”字。

信陵君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之,仆从以为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渊明集序

萧统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 , 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舞之娱 , 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 , 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注】①齐讴赵舞:齐讴,齐国的乐调;赵舞,赵国的舞女。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忮:妒忌 B . 寄遇谓之逆旅              逆旅:旅游 C . 连骑之荣              驷:四匹马拉的车子 D . 与道隆                  污:衰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 . 或怀釐谒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 C . 轻之脱屣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 .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录     其身也,则耻师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赞扬自古有道之士能够避世全身,第二部分评论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 B . 文章以议论开头,首先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立身处世态度,这个起笔十分警拔,辞分宾主,两相对照,以“士女之丑行”来“衬托“明达之用心”,从而颂扬了“不忮不求”的高尚品德。 C . 文章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强调了追求富贵的害处,并对智者贤人能够认清这一事实表示赞赏,而对愚夫贪士追求富贵深致慨叹。 D . 作者认为陶渊明写了一篇《闲情赋》,是“白璧微瑕”,这是从文章的内容形式的角度来批评陶渊明的。至于其他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认为有助于教化人民。
  4. (4)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

    ②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

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小大之也: 通“变”,变化      乎荣辱之境:  通“辨”,分辨,分别 B . 臣微志: 听任,允许              足以极视之娱:  用耳朵接受声音 C . 且益坚: 处境困顿                特以为智罪极: 穷尽 D . 一官: 效力,尽力              吾家读书久不:  奏效,指获取功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父异爨         迨:等到 B . 庖而宴         逾:越过 C . 二世             乳:喂养 D . 吾家读书久不     效:仿效
  2. (2) 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然予居 B . 鸡栖 C . 室西连中闺 D . 而母立
  3. (3) 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选取的材料多出自作者身边的琐事碎语,却无不浸润着他历久不忘的至情。 B . 从“先是”到“凡再变矣”的描述,却蕴含着作者家道中落的浓浓悲伤。 C . 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却句句动情;作者自小失母,闻之更心痛,热泪难忍。 D . 作者忆及母亲往日对自己的关爱、期待和叮嘱,这一切直接引发他“长号不自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 , 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 (1)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国之情,人事之 , 尽委之秦   诚:实情 B . 非为客也                     谢:致谢 C . 君独不见夫朝市朝者乎         趣:奔向、奔赴 D . 不足以怨士而徒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3.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B . “战国四公子”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其四人都是礼贤下上、结交宾客之人。 C . 孟尝君,名文。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称对方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D .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语迷惑。 B . 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 C . 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缺乏容人之量。 D . 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5.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其子,择师而教之/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 .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肉食者 , 未能远谋 C .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惑而不师,其为惑也 D . 登高而招,臂加长也/举世而之而不加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襄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襄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第,杀襄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经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阻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阻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无礼,不败何待!”晋地,过周北门。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 , 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诱惑)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释】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 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城门     主:掌管 B . 晋地,过周北门      更:更改 C . 之速也     移:变化 D . 之久也            与:结交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缪公罢兵归                           度我至军中,公 B . 丧破我滑                             人之力而弊之 C . 虏秦三将归                           臣以神遇而不目视 D . 秦、晋连兵伐郑                       夜缒出,见秦伯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B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C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D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 . 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郑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 . 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 . 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5. (5)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②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文言文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以严刑 董:监督 B . 谦冲而自 牧:调养 C . 慎始而终 敬:敬重 D . 能而任之 简:选拔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 . 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 . 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 . 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5. (5) 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