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奇之,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 , 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 .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靡至 C .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 .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B . “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 . “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 . “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虎救了俺答,俺答让他随侍左右;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 . 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 . 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D . 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日中午又卧床不起,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②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1) 下列划线的“数”,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罟不入洿池    ②口之家    ③范增目项王

    ④不过仞而下    ⑤识盈虚之有

    A . ①与② B . ②与③ C . ④与⑤ D . ②与④
  2.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邻国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A .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B .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 杳不知其所也。 D . 既而以吴民乱请于朝。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 .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 . 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 . 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4. (4) 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 (5)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 子 曰 婴 闻 古 之 贤 君 饱 而 知 人 之 饥 温 而 知 人 之 寒 逸 而 知 人 之 劳 今 君 不 如 也 公 曰 善 寡 人 闻 命 矣 乃 令 出 裘 发 粟 与 饥 寒。

    ——选自《晏子春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惇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①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①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邑,人以“明镜”称(掌管) B . 又问何经(研究) C . 问欲再安南之师(发动) D . 瑗告以为学之在于忠信(根本)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3. (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 . 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 . 古代人一直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 . 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 . 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惇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 . 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 . 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②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高瞻敏行,有天下计。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 , 迁左武卫大将军。番禺名贼洗宝彻等反,杀官吏,盎率兵破之。宝彻兄子曰智臣,复聚兵拒战,盎进讨,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贼遂溃,擒宝彻、智臣等,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谟发江淮甲卒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一时清晏,得民欢心。卒,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列传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獠:古民族称呼,分布在今闽、粤、湘、川、云、贵等地区。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B .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C .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D .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仆射,本为主射者掌事,魏晋隋时为尚书省官员,唐初和北宋末行宰相权,宋后废。 B . 辽东,指辽河以东,辽河以西称为辽西。古代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 C . 赠,文中指“追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等,有赠官、赠谥、赠典等形式。 D . 柱国,原为保卫国都之官,隋唐成为一种功勋级别,其中最高等级为上柱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盎有才有为。杨素与他讨论局势,对他刮开相看,惊讶于蛮夷中竟能有这等人才,便拜他为汉阳太守,去平定叛乱。 B . 冯盎能征善战。他曾跟从炀帝征伐辽东,且击败叛贼洗宝彻等,之后又率军讨伐罗州、窦州的叛乱,战功赫赫。 C . 冯盎知足谨慎。当有人劝说其倚仗南越自立为王时,他当即表示人生已得富贵,拒绝了这样的请求。 D . 冯盎善理政务。他查阅财务账册,揭露检举隐藏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黎民的欢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

    ②尔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魅结其据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君王王南越,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家,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服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泽而有渐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程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蜂侯,蜂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蜂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B . 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C . 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D . 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指门客,是我国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B . 剖符,是封建帝王用于封赏功臣的契券,用竹或铜、术制成,分剖为二,君臣各执一半。 C .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等经书,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重。 D . 太尉,官名,秦朝时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居三公,西汉初沿袭秦制,地位仍然很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贾能言善辩,受到高祖赏识。陆贾随从高祖打天下之时就以日才好著称,常伴随高祖左右,出使诸侯;后来成功出使南越,得到高祖的赏识和提拔。 B . 陆贾义正辞严,尉他归汉称臣。陆贾奉高祖之命出使南越,起初南越王对他傲慢无礼,陆贾义正辞严,晓之以理,最终使尉他接受封赐,向汉朝称臣。 C . 陆贾直言进谏,高帝采纳建议。陆贾主张得天下后应放弃以武力治天下,却遭到高帝的训斥,但他毫不气馁,极力劝谏,使高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 . 陆贾心忧汉室,献计削弱吕氏。诸吕擅权时,右相陈平明哲保身,陆贾为汉朝社樱着想,向陈平献策,让他联合绛侯,从而打破了吕后篡权的阴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②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权字公衡,巴西间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遺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渡、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谍也。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返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左右诏权未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黄权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遺左右诏权未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B . 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遺左右诏权/未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C . 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遺左右诏权未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D . 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遺左右诏权未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州牧:官名。汉末一州的军政长官。牧:本为放饲牲畜,这里指治民之官。 B . 别驾:官名。汉置别驾从事史,佐助刺史,刺史巡视辖境,别驾乘驿车随行,故名。 C . 部曲:本为军队编制之称,后变为私兵之称,又称为家仆;这里意谓部下。 D . 薨:古代称诸侯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亦以此称之。相应地,称士死为卒,称大夫死为不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权事刘璋时,展现了战略远见。在面对是否请刘备入蜀讨伐张鲁的问题上,黄权建议刘璋不要请刘备入蜀,但刘璋没有听从,结果蜀地为刘备所占。 B . 黄权事刘备时,向刘备进献良策。张鲁被曹操打败逃往巴中,黄权向刘备建议,汉中是蜀地的门户,应该攻取汉中。刘备最终占据汉中,这都归功于黄权。 C . 刘备讨伐吴国,黄权劝谏无效。刘备伐吴时,黄权被任命为镇北将军,统领江北兵马防范魏军,后因为蜀国江南前线部队大败,黄权不得已率部降魏。 D . 黄权事曹魏时,坦然面对是非。刘备去世,魏国群臣都互相庆贺,而黄权却没有喜悦之情。曹丕欲吓唬黄权,黄权的部下都很紧张,而黄权仍然十分镇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②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为魏文侯将。时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 , 久之。当是时,齐湣王疆,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燕昭王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乐毅独追,齐湣王亡走,保于莒。乐毅攻入临葘,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郤,欲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齐田单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乃使人让乐毅。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先王具符节使臣起兵击齐,轻卒锐兵,长驱至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今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故遁逃走赵。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B . 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C . 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D . 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亚卿,官名。周朝制度,卿分上、中、下三级,官职爵位次于上卿、正卿者称亚卿。 B . 合从,即“合纵”,文中指战国时许多弱国联合来抵抗强大的秦国,防止被强秦兼并。 C . 符节,古代指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它是用于代表君主处理重大事务的证明。 D . 足下,敬词。多用来尊称自己敬重之人,战国时期有时也用“足下”来称呼君主。
  3. (3)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毅受到招揽,委身事燕。乐毅营魏昭王出使燕国,有感于燕昭王的礼遇,于是留在燕国,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亚卿。 B . 乐毅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乐毅独自率军长驱直入,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池,虏获大量财物,为燕国报强齐伐燕之仇。 C . 乐毅受谗畏诛,出奔赵国。燕惠王怀疑乐毅留在齐国另有目的,就派骑劫代替他,乐毅担心返燕后被杀,投奔赵国。 D . 乐毅上书自申,剖白忠心。对惠王的责让,乐毅以回信表明与惠王君臣之情及耿耿忠心,委婉表明无与燕为敌之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郤,欲南面而王齐。

    ②离毁辱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 , 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

    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 , 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 , 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 . 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 . 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 . 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 . 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 . 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 . 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

    ② 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目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B .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 .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 .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 (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贵罚。两种都是古代向对方请罪的方式。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 .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沸水在一个大锅里烹煮。我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受过的酷刑有司马迁宫刑,商鞅车裂,孙膑膑刑(被剜去膝盖骨,变成瘫痪),戚夫人人彘。 C . “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的时候,官职是以左为尊,但是有的朝代不是如此,如汉朝的时候,是以右为尊的。右尊于左,次于贵左。汉代时官位设置右卿大于左卿。 D . 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等。
  3.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上卿    拜:任命,授官 B . 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C . 且相如贱人    素:向来,本来 D . 吾念之    顾:考虑,想到
  4. (4) 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于廉颇之上。 B . 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 . 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廉颇心理的不平衡。 D . 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的不满,而他善于做比,委婉劝解门客,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自新,初名鸿,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 , 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B . 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C . 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D . 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幼年命名,成年取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 . 髫龀,髫,古代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龀,小孩换牙。髫龀,谓幼年。 C . 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亦指显贵之服。文中借指高官显爵。 D . 学官,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宋以后泛指各级儒学的教授,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教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自新天资聪慧,求学若渴。他幼年丧父,家境困难,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 . 张自新性格方正,行为率真。他敬爱母亲,又甘愿代兄受杖;他不能容忍同舍生懈怠,也敢于当面斥责别人的过错。 C . 张自新才华出众,但命途坎坷。归有光欣赏张自新的文采,对其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离世,写文章悼念他。 D . 张自新孤高敏感,个性复杂。他有奇伟气概,议论古今,意气慷慨。同时又极自卑,因交不出“贽金”,多次被笞辱,最后郁郁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义堂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之西,有地名真义。其水曰真义浦,其里曰真义村。太湖之水,遶郡城娄门东出,经昆山入海。自昔湖瀼相连,茫然巨 , 疑古之所谓三江、五湖,或有在于此者。其后通漕筑塘,水迹非其故久矣。真义在今所谓致和塘上,今之塘,盖即古之江也。其浦则自巴城湖南来,并其村之东,而南入于塘。巴城以西,有包湖、傀儡荡、鳗鲡湖。诸湖相灌输,或束或 , 乍大乍小,而阳城湖最大。从西北望之,水与天际,真泽国也。

    世传梁天监时,于此置信义县。而后人失传,遂以“信”为“真”。或谓天监所置即真义,以“真”为“信”,盖为宋昭陵讳也。前元时,其地为金粟道人所居,一时园池台榭之盛。四方名士,如张翥、柯九思、杨维祯、李孝光,皆馆于其家,号为玉山佳处。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予之外高祖太常卿夏公,尝求顾氏之处,买田筑室。然公自居城中,岁时一至而已。最后魏氏复盛于此,其田庐童仆,未知与往时顾仲瑛何如也?而余从舅恭简公,讲明河、洛之学,海内之士,往往来聚星溪之上。吾舅光禄典簿东溪先生,能将顺其兄之志,以慈孝恺悌称于乡里。故真义虽村落小聚,名闻四方。

    嘉靖甲辰,舅氏分析诸子,而仲子浚甫筑新居于故宅之南,而名其堂曰真义。舅父母尝往来过诸子家,就其养。未几,二亲继谢。以倭奴侵掠内地,时湖上烟火不绝,独浚甫之堂无毁。于是尚僦居城中,欲俟寇平,将还其旧。而旦暮西顾,未能忘也,求予作堂记。

    浚甫有二孙,皆已胜衣,能趋拜。可知其后之繁衍昌大,而吾外舅厚德之报未有涯也。

【注释】①遶,rào,同绕。②瀼,河名。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昔湖瀼相连,茫然巨     浸:淹没 B . 诸湖相灌输,或束或       放:水流出 C . 一时园池台榭之盛         极:成为最…… D . 以倭奴侵掠内地           寻:搜索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水迹非其故久矣     不如因而厚遇 , 使归赵 B . 名闻四方           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 C . 买田筑室           激于义而死者也 D . 求予作堂记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 (3) 下列对文体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病梅馆记》。 B . 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还可分为书序、赠序、宴集序,《送东阳马生序》属于宴集序。 C .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 《爱莲说》《捕蛇者说》。 D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4. (4)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B . 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C . 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D . 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写真义浦地理位置,河湖交会,“水与天际,真泽国也”,交代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B . 金粟道人建起了美丽的亭台楼阁,吸引四方名士来开馆讲学,使这里形成超尘脱俗的人文气质。 C . 我外舅魏家买田筑室,家业兴旺,兄弟懂河、洛知识,守孝悌之德,舅舅东溪于是建了真义堂。 D . 以水为源,以人为主,以真为性,以义为本,文化内涵深厚;行文娓娓道来,自然而真切动人。
  6. (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浦则自巴城湖南来,并其村之东,而南入于塘。

    ②吾舅光禄典簿东溪先生,能将顺其兄之志,以慈孝恺悌称于乡里。

    ③于是尚僦居城中,欲俟寇平,将还其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 .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D .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 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 . 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 . 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是 故 明 君 制 民 之 产 必 使 仰 足 以 事 父 母 俯 足 以 畜 妻 子 乐 岁 终身 饱 凶 年 免 于 死 亡 然 后 驱 而 之 善 故 民 之 从 之 也 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 , 既长,隐岷山。州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 , 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位,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释:①靧(hùi):洒(水),洗脸。

  1. (1)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B .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C .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D .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书原指《诗经》和《书经》,后来也泛指“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B . 举就是由地方官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 C . 赐金放还,皇帝给臣子一定的钱财,让臣子回家,实则是体面地罢免了臣子,历史上较有名的就是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 D .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战国时楚威王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除此之外南京还有建康、江宁、石头城、应天等别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 . 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是天,上下降人间的仙人。后来经贺知章的推荐,李白担任翰林。 C . 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 . 安史之乱时,永王聘请李白他到幕下当僚佐,永王谋反后,逃回彭泽,兵败后,永王被判处斩,李白被流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②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鲸字应雷,慈溪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 , 出视仓场。奸人马汉怙定国公势,贷子钱①漕卒。偿不时,则没入其粮,为怨家所诉。汉持定国书至,鲸立论杀。四十一年,畿辅、山东西、河南北大稔。鲸请州县赃罚银毋输京师,尽易粟备振,且发内府新钱为籴本。帝悉报可。明年出按河南。伊王典模怙恶,久结严嵩父子,内外应援,所请奏立下,爪牙率矿盗。鲸欲除之,与参政耿随卿计。时嵩已败,鲸乃奏记徐阶,说诸大珰②绝其援,又尽捕王侦事飞骑。托言防寇,檄知府兵分屯要害地。乃会巡抚胡尧臣劾典楧十大罪。王护卫及诸亡命几万人,不敢发。帝震怒,废王为庶人,锢之高堵,没其赀。两河人鼓舞相庆。景王之国,越界夺民产为庄田,鲸执治其爪牙。魏国公侵民产,假钦赐名树碑为界。鲸仆其碑,戍其人。锦衣帅受诸侠少金,暑名校尉籍中,为民害。鲸请校尉缺从兵部补,王府进奉遣属吏。诏皆如鲸议。改督畿辅学政。大兴知县高世儒奉诏核逃役,都督朱希孝以勾军劾之。鲸劾希孝乱法,言:“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帝怒,责鲸诋诬勋臣,贬安仁典史。都御史海瑞荐鲸异才,不报。鲸按河南时,黜新郑知县,其人高拱所庇也。在湖广,王篆欲食其父乡贤,执不许。至是,拱掌吏部,篆为考功,遂以不谨落鲸职。万历中,给事中邹元标、御史饶位交章荐之,报寝。仅以湖广副宣致仕。中外论荐十余疏,不果用。

(选自《明史·颜鲸传》,有删改)

【注释】①子钱:贷给他人取息之钱,犹高利贷。②珰:宦官。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B . 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C . 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D . 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官名,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也是官名,司马光曾做过谏议大夫。 B . 畿辅,京城附近地区。畿,指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C . 万历,明神宗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如嘉祐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过的庙号。 D .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鲸为官疾恶如仇,处置坏人。马汉向人放高利贷,如果不按时偿还就收别人的粮食,被人控诉,颜鲸不顾马汉有定国公的背景,斩杀了马汉。 B . 颜鲸不惧权贵,敢于斗争。伊王勾结权贵,爪牙为非作歹,颜鲸扳倒了伊王;景王侵占民田,颜鲸抓其爪牙;颜鲸上奏设法阻止锦衣统帅受贿。 C . 颜鲸直言进谏,触怒皇帝。高世儒奉命查逃亡的役夫,被朱希孝弹劾,颜鲸据理为高世儒辩护,没想到触怒了皇帝,被皇帝指责,并被贬为安仁典史。 D . 颜鲸为官正直,官场失意。颜鲸巡视河南时,罢免了受高拱庇护的新郑知县,坚决不答应王篆提出的无理之事,遭到报复,最终退休,黯然离开官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鲸请州县赃罚银毋输京师,尽易粟备振,且发内府新钱为籴本。

    ②魏国公侵民产,假钦赐名树碑为界。鲸仆其碑,戍其人。

  5. (5) 颜鲸和耿随卿在弹劾伊王朱典楧之前,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 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缣锦        遗:赠送 B . 遣侯景以轻骑之      邀:拦截 C . 柔随机报答       报答:报谢恩惠 D . 孝闵帝践阼     践阼:皇帝即位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会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 .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他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 . 卢柔善于谋划。他在贺拔胜手下任职时,参与了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 . 卢柔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先后被授任中书舍人,升为司农少卿等,晋升为子爵,增食邑三百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②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谦,字廷益。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 , 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谦之为兵部也,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空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谦至性过人,忧国忘身。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视诸选耎①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素病痰,疾作,景帝遣兴安、舒良更番往视。闻其服用过薄,诏令上方制赐,至醯菜毕备。又亲幸万岁山,伐竹取沥以赐。或言宠谦太过,兴安等曰:“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释】①选耎,怯懦不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B .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C .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D .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监国:通常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B . 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人往往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 C . 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此处指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 D . 兵部: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最高长官为兵部侍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谦果敢勇决,处事临危不乱。王振党羽被给事中王竑击打,朝班秩序大乱。于谦扶住郕王并让其宣谕说,马顺等罪有应得,要处以死罪,从而稳定了局势。 B . 于谦功成不居,以社稷为己任。他调集将领追击也先,直到边关才退回。朝廷论功加封他少保,他却以四郊多堡垒,是卿大夫的耻辱为理由,不愿邀功请赏。 C . 于谦治军严明,上下惊骇佩服。战事紧迫,他都能按照客观情势,从容处理军务,制定出正确方针。他号令森严,勋臣老将凡不服从者,他都当面批评责备。 D . 于谦忧国忘身,性情刚强正直。他生活简朴,所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雨。他遇到不如意之事,总感叹热血难洒,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之辈,因此招人憎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是其言,守议乃定。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

    ②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乃与良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令郦食其①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損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郦食其:人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B .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C .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D .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侯,爵位名称。爵位是古代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世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 . 万户,在文中指有万户人口的食邑。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C . 崩,即驾崩,指天子死。古人对“死”的称谓有严格规定,《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百姓曰死。” D . 谥,即谥号,是封建时代朝廷对已故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谥号有褒义、贬义,也有表同情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良重情仗义,有豪侠之风。韩灭后,为报国仇,不惜倾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甚至参与过刺杀行动;居住下邳时,搭救过经常杀人的项伯。 B . 张良足智多谋,军事才能杰出。在峣下一战中,先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再重金利诱,分化瓦解敌军,最后乘敌军松懈成功破敌。 C . 张良洞察秋毫,有识人之明。彭城大败后,刘邦向张良征询灭楚人才,张良细析局势,向刘邦举荐了黥布、彭越、韩信三位大将,汉王最终成功灭楚。 D . 张良功成不居,懂得进退。汉初,刘邦封赏功臣,认为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当封齐地三万户,张良婉言谢绝,只愿受封留县。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进曰:“九江王黯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攀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B . 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C . 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D . 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弦歌: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 B . 三径: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此处指隐居。 C . 彭泽令:彭泽县的县令。因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故借指陶潜,后世也用来指隐士。 D . 谥号: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功绩做的概括性的评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 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 . 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 陶潜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②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 , 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说难》曰: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B .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C .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D .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术,文中指道士、巫婆等用画符,念咒等手法驱除鬼怪邪祟的本领。属于宗教现象。 B . 侠者,古代指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难的人。《史记》中有《游侠列传》。 C . 李斯,政治家,曾任秦国丞相。荀子的弟子。楚国人,入秦为客卿。著有《谏逐客书》。 D . 太史公,文中指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太史令,掌管天文观测和推算节气历法的长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但擅长著书立说,和李斯曾是同学,师从荀子,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B . 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为邪曲奸枉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十多万字的著作。 C .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看到了《孤愤》《五蠹》,听说是韩非所写,立即攻打韩国,韩非请求去秦国议和,但秦王不信任韩非。 D . 李斯和姚贾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韩非最终被李斯等人害死。司马迁悲叹韩非撰写了《说难》而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

    ②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5. (5) 韩非认为游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结合文意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