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完成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③朱弦:琴的代称。     ④佳人:知心朋友。

  1. (1) 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寒菊

宋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1. (1)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 . 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 . 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 . 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 . 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 (2) 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接壤,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 .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答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 .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 .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 .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 (2) 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二句用对仗兼顶针的手法,巧妙地借“千重意”暗示出歌女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 B . 本词上片,作者紧紧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婉转。 C . 末三句,词人“怕”的不是一般“情多”导致的伤感,而是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凄苦。 D . 本词妙在设置悬念,化虚为实;下片更是运笔颇有顿挫,一波三折,读来顿觉引人入胜。
  2. (2) 一般认为,这首词写闻歌有感,其情事与白居易《琵琶行》非常类似。请结合《琵琶行》简要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盘陀岭驿楼

李德裕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注释)①唐宣宗大中年间,牛党白敏中、令狐绹等得势。年已六十二岁的李德裕遭李党诬陷,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县)司马,他苦心经营的会昌之政,也被牛党一一翻案,国家前途不堪设想。此诗就是李德裕赴潮州途经盘陀岭时所作。②嵩少:指嵩山、少室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嵩少心期杳莫攀”写自己过去登嵩山、少室山的愿望但根本无法实现,表达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B . 第二句写诗人见到眼前“好山”,产生登山一开心颜的念头,“聊复”二字悲而含喜,凸显由悲转喜的心理。 C . 本诗通过诗人登临盘陀岭时极目远眺之景,表达出诗人因被贬为潮州司马的悲愤和家国之恨、身世之感。 D . 第三句中的“南荒”,突出了将赴之地的遥远荒凉。“明朝”则从时间上把内心悲愤渲染得更加浓郁。 E . 本诗是一首用感情凝成的诗。全诗一句一转,富有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两句感情激昂,含蕴丰富。
  2. (2)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 , 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 , 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 , 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 (1)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 . 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 . 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 . 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 (2) 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 . 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 .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 . 日边红杏倚云栽。(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3. (3) 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节选)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释】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②组练:指军队。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 . 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 . 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 .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2. (2) 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 . 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 .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 .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 (2) 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①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释】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字无咎)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 (1)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首句中的“玉瓶”指酒瓶,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心头难过,就想要与友人把酒言欢,一醉方休。 B . 第三句中的“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C . 下片首句点明词人的日常生活,也暗示下句中萦绕在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愁”为何而来。 D .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点出词人与韩元吉深厚的友情,照应题目。
  2.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请余赋诗(节选)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注]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释】下鞲,驾驭老鹰所用的臂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雪飞玉立”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白鹰的形象。 B . “不惜奇毛恣远游”写白鹰爱好于清秋时节肆意远游。 C . 颔联说白鹰在野外邀游之际,千方百计躲避人们的抓捕。 D . 尾联进一步借大鹏、狡兔来衬托白鹰高超的本领。
  2. (2) 请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登快阁

北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 (1) “朱弦已为佳人绝”典出《昌氏春秋·本味》,请填出括号的人名:古时()善鼓琴,()善听琴。后者死,前者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 (2) 对于颔联,有人评论其景美、情真、格高。试问此诗写出了何景、何情、何格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六十里。赣江由此流入鄱阳湖。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内。③清江:赣江和袁江合流处称清江。④长安:即今西安市,汉唐时的京城。这里借指北宋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1. (1)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 . 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 . 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 . 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2.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③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④洛中:指古都洛阳。

  1. (1)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诗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夜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 B . 许诗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C . 许诗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 . 《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刘诗尾联诗人以此曲尚在流行直接表明现在的唐朝统治者依靠河山之险,沉迷在声色享乐之中,正在步六朝的后尘。
  2. (2) 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古代诗歌鉴赏

鲁东门观刈蒲

李 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 . “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 . 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 . 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2. (2) 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一寸金

柳永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起首二句突出了两蜀地势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其中的“井”与“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井”同义。 B . “控西夏”指出两蜀地处西北军事对垒要冲的形势,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在此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 . 下阕多处运用典故,推许地方官员的施政理念,费项他的政绩,甚至超过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翁。 D . 结尾表达对治蜀官员即将升迁到朝廷高位的祝愿,表明这首词是作者进呈给地方官员的投献之作。
  2. (2) 上阕是怎样展开对成都风物的描画的?请简要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诗歌鉴赏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 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 . 《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 . 《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D . 《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2. (2) 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词“狂”字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 . 甲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C . 乙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 . 两首词各有一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甲词是“狂”,乙词是“愁”。
  2. (2)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这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两首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1】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2】 , 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2】缘底,为什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比喻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 .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 . 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 . 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2. (2) 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 )
    A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B .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李绅《别石泉) C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D . 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清·郑板桥《题兰竹石》)
  3. (3)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