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 (1) 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2. (2)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 , 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①疏月:稀疏的月光。②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 . 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 . 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D . 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E . 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2.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鸣咽,雪漫漫。

A . 词的前三句,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紫塞月明千里”从大处落笔,从“面”的角度写北方边塞;“戍楼寒”“金甲冷”则着眼于“点”的角度。 B . 上片借“紫塞”“月明”等戍地之景,营造荒凉凄冷的意境。塞外荒凉,金甲冰冷、戍楼苦寒,征人梦苦,跃然纸上。 C . 通过梦回长安、凝望高天的细节描写,表达戍边将士对远在长安的统治阶级的不满。一“冷”一“寒”,把将士的情感融入景中,表达对边关艰苦生活的厌倦。 D . 下片写梦醒后所见所闻,天阔星稀,白雪漫漫,夜漏声残,画角呜咽,以惨淡凄寒的景象渲染乡思愁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

张祜

少年全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①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 B . 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 C . “黄云断塞”“白草连天”勾勒出夕阳下的云彩满布天空、枯草连绵一望无际的边塞景象。 D . “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E . “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
  2. (2) 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彬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萧湘去?

阮郎归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 ,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被贬郴州时。②丽谯:城们楼。《小单于》:唐代大角曲名,此借指角声。

  1. (1) 请根据《踏莎行·郴州旅舍》上阙的内容,概括词人“恨”的原因。
  2. (2) 《阮郎归》上阙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3. (3) 词人在“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和“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句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题目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释】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晋师胜淝上”,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B . 上片首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长江形势图,眼前只看到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如此天险,北方的金兵是难以逾越的。 C . “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D .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
  2. (2) 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 . 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 . 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3. (3) 词中“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释】①蟠木:弯曲的树。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 . 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 .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 D . 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 (2) 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 , 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 , 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 . 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 . “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 . 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 . 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2. (2) 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元    日  陈与义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 . “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 . “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 . 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 (2) 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蓟中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 , 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 , 归来独闭门。

【注释】①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②翻:同“反”,反叛。③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 .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 .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 .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2. (2) 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帐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明府贬岭南

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

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

[注]①唐德宗建中初年,司空曙被贬到长林(在今四川境内),郑明府被贬到岭南。司空曙在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与郑明府话别,并写下此诗。司空曙:广平(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人。②炎方:南方炎热地区。这里指岭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楚客”可特指屈原,这里也可指诗人自己。诗人客居异乡,因而以”楚客”称自己。“独”字表现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B . 颔联描写了诗人与友人饮酒饯别的场景,从“共对”“相看”可以看出,二人友情深厚,在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C . 颈联紧承颔联中的“万里人”来写,这句交代友人因他人猜疑、嫌怨而被贬,这句交代友人具有正直的品格。 D . 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

刘长卿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释】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 . 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 . 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 . 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2. (2) 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惜  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 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 . 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 C . 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 . 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 (2) 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独不见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①郁金堂: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有“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游郁金苏含香”之句.②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 (1) 本诗由颔联中“”字引出颈联,表现“卢家少妇”的心情。
  2. (2) 前人言本诗“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抒发感情含蓄蕴藉,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卢家少妇”的愁绪的。
古代诗歌阅读

暑旱苦热

【北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遣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①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人,为人及才华深受王安石赏识,惜早逝。②昆仑、蓬莱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标题,采用烘托与比喻手法,“屠”“着翅”生动别致,想象奇特,诗人将清风、落日比作屠刀、飞鸟,落日不落而余威尚健,突出暑热之盛。 B .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人已惧而天不惜,紧扣标题“苦”字,写出百姓对暑旱苦恨之深,反诘强化了诗人对天不恤人的苦怨,暗含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人民的抨击。 C . 颈联一转,想象传说中“昆仑”“蓬莱”仙界的清凉宜人,与人世间的酷暑形成更大的对比,同时为后文的抒情明志作铺垫,也为诗歌增添一抹浪漫主义色彩。 D . 尾联总结全诗,一“提”字用语奇特,气势雄阔,表达诗人始终与百姓同甘共苦,不忍独善其身的恤民深情。
  2. (2) 刘克庄《后村诗话》评价本诗“骨气老苍,识度高远”,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释】①陈伯玑:王士祯的朋友,客居金陵。②芜城:指扬州,时诗人任扬州推官。

  1. (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陵”即南京,处在长江南岸。 B .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C .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送别之诗。 D . 这首诗中“桥”与“潇”两字押韵。
  2. (2)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古代诗歌阅读

宿府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代宗广德二年(764),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杜甫常常留宿幕府。自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唐至写此诗时已近十年。②荏苒∶辗转。③伶俜∶飘零。④语出《庄子·逍遥游》∶"鹤鹅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中意象凄冷,如井边梧桐、深夜蜡炬和彻夜角声等,触发了作者的孤寂之情。 B . 作者有意强调月色之美,但加上“谁看”二字之后,独宿不寐的形象跃然纸上。 C . “风尘”句暗示作者遭遇的坎坷经历,与“永夜”句形成照应,意味着战乱不息。 D . “独宿”贯穿全诗,前两联写景营造清寒氛围,后两联忆往思今,深感怀才不遇。
  2. (2) 有人认为尾句中的“一枝安”实属作者的自嘲,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1. (1) 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 . 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 . 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 . 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2. (2) 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 B . “数枝雪”,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又用雪来借代梅,突出梅之洁白。 C . “胜绝,愁亦绝”,这两句中的“绝”字重叠、就更加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 D . 景愈美而愁愈甚,致使词种主人公“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更衬出了悲愁的深度。
  2. (2)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俞陛云认为最后三句“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最为擅胜(意蕴丰富,技法巧妙)。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 . 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 . 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 . 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2. (2) 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