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练习题

筹笔驿怀古

罗隐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逼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1. (1) 前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生前的那些事迹?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2. (2) 后两联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下列对《长亭送别》【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 . “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 . 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 .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 . “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 (1)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 (2)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董士锡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注】①争:怎。

  1. (1)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2) 赏析尾句“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 . “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 . “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 . 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 . 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2. (2) 本诗前六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 B . 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 .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 . 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 (2) 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遥同社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 , 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病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渴圣明君

[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百先起程过大咦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长地阔”“岭头”“自云”看似自然之物,但营造的意境却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B . 额联运用对比的乎法,“洛浦风光”和“崇山瘴病”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共鸣。 C . “人何处”是默念友人杜审言人在何方,类似于设问,不答而答,不言自明,表意含蓄。 D . 最后一联“两地江山”即可指与朋友分隔之远,又可指与朝廷相距万里之遥,面君之难。
  2.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14~15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 . 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 . 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 . 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 (2) 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笼鹰词

柳宗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然劲翮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砉然:拟声词。②清商:清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凄风”“严霜”使整个画面弥漫着肃杀之气,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 . 飞、击、翻、披、裂、断、掣、捎一连串刚劲有力的动作将鹰的矫健身影和豪迈气度写得铿然有声、砰然有力。 C . 远近结合,描写鹰展翅俯冲、抓狐捕兔,又腾空而起,扶摇直上。以工笔写其神态,吞咀猎物后傲然挺立,雄视四方,笔酣墨饱,气足神完。 D .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
  2. (2) 苏轼说,柳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笼鹰词》是极好的印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 ,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 (1) 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 (2) 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时官军击败安史叛军并收复洛阳及中原大片土地。贾至先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岑参以此诗和之。②紫陌:京城的道路。③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首句用“鸡鸣”“曙光”“寒”点出大臣们早朝上路之早,暗示大家心情愉悦。 B . 首联第二句意思是,在这春夏交接之际,京城到处回荡着黄莺鸟的歌声,生机盎然。 C . 颔联极写早朝盛况:宫门齐开,仪仗林立,百官上朝。诗人心情紧张,态度庄重。 D . 全诗通过描绘早朝场面,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繁华,反映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
  2. (2) 杨万里曾说:“和诗者,岑诗云‘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请结合全诗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 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 . 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 . 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 . 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2. (2) 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一句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表明“根”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B . “我”想除掉“根”来种上光辉的花朵,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痛恨,对未来的渴望。 C .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表明“我”最终意识到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D .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根”比作母亲,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2. (2) 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江汉

(唐代)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1) 下面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腐儒”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腐而不知变通;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B . 颔联,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C . 颈联,“落日”“秋风”都是实写,叙述自己看到太阳西下的场景,但并不消沉,内心充满豪情;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 D .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2. (2)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春

【注】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路线断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那年的春季(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一个“锁”字,连结两山大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B . 上片多用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 C . 下片一个“逐”字,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 D . 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首就从小处着笔,随后又作具体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2. (2)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接着写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之情。 B . 第二联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 .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D .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壮阔悠远,心中豪迈。
  2. (2) 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后四句中蕴含的悲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日暮、山深、猿啼、江流,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B . 颔联语势趋向自然平缓,写风缓吹轻拂,明月照耀着沧江中的一叶孤舟。 C . 尾联写诗人情绪强烈,内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幻想热泪随大海飘向友人。 D . 全诗写景兼抒情,两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
  2. (2) 结合诗题,说说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各侧重写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湘中友人

杜牧

莫恋醉乡迷酒杯,流年长怕少年催。

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国路遥书未回。

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

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

【注释】①钓台,这里指姜太公钓鱼之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开篇即劝诫朋友,不要因为贪恋美酒而忘却自己的志向,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 B . “南国”照应了诗题中的“湘中”,表明自己与友人一北一南,相隔千里,路途遥远。 C . “相如题桥”一句,运用汉代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作者期待友人仕途上有所进步。 D . 本诗表现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雄壮气势,豪爽俊健,古朴潇洒,富有感染力。
  2.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本诗,分析诗人闻蝉悲秋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 . 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 . 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 .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2. (2) 《红楼梦》中,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思

陆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释】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 . 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 C . 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 . 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2. (2) 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