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题库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 禁烟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文化大革.命
义和团成员曾愤怒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 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爱国性质 B . 有利于取得清政府的支持 C . 反映了义和团科学的斗争口号 D . 义和团运动盲目的排外性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 . 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 . 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 . 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 . 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人伶俐记录李秀成的谈话:“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暂时让你们做很多买卖,来愚弄你们。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    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不下雨,麦苗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迷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太平。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如何对待外国人?他们的根据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3. (3) 造成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都有局限的根源是什么?

  4. (4)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否相同?为什么?

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    )

A . 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 . 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 C . 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D . 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 又割台湾 胶州强立埠 国土欲瓜分 自古夷狄之横 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 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 民冤不伸 原忍至今 羽翼洋人 趋炎附势 肆虐同群。

——《拳匪纪事》

材料三:一概鬼子都杀尽 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 皆无此脑力与兵力 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 (2)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  )
A . 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 . 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 . 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 . 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
A . 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 B .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 . 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 D .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南昌起义 C . 台湾军民反割台 D . 义和团运动
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分明,其中,促使列强对华侵略方式转向“以华治华”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 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 C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   )
A . 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 . 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 . 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 . 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清军将领聂士成被义和团称为“二毛子”,被守旧人士攻击为“专攻义民以护洋人”,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牲。这反映出当时(    )
A . 君臣伦理与夷夏之辨的对立 B . 现代意识与国粹观念的冲突 C .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 D . 小农思想与工业文明的矛盾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 .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 .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 .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 .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    )

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①③④
在近代中国,任何一次中外冲突都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也不例外。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等条约;与此同时,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列强又不得不吸取教训,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如在传教特权、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做出让步。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 . 义和团运动加快列强侵华 B . 义和团运动制约主权丧失 C . 义和团运动具有双重影响 D . 义和团运动启迪民族意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的传教活动。从1896年到1900年,全国共发生教案近150起,相当于前20年发生的教案总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清政府的对外妥协政策 B .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 C . 中国民众民主意识觉醒 D . 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样的标语出现于(   )
A . 禁烟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义和团揭帖,大多以精于象纬之学,料事如神的预言家《刘伯温碑记》的形式出现。图4所示揭贴部分原文为:“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 )

义和团揭帖

A . 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B . 利用揭帖广泛的发动人民 C . 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D . 主张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义和团的斗争直指外国洋人,“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这表明(    )
A .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B . 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落后性 C . 义和团具有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D . 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