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题库

191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的一个朋友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的朋友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和很多朋友一直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报纸上说孙中山已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四人表述的情况,不可能的是 (    )

A . 张义 B . 李辛 C . 王平 D . 赵洋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 (    )

A . 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 . 具有明显爱国性质,是彻底反帝的 C . 对“清政府”和“中国”区别不清 D . 没有区分清楚外来侵略和外来文明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 .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 .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 .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 . 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
A . 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 .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 . 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 . 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材料二: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摘自习.平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阐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做了哪些努力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史实概括说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3. (3) 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始终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若纸烟,若小眼镜……用者辄置极刑。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途次被匪(指义和团)系于树下,过者辄斫……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非二毛(指说洋话、用洋货的人),亦为所杀。”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 B . 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C .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的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 . “灭洋”与“扶清” B . 爱国与保守 C . 反帝与反封建 D . 正义与非正义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清末新政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维新变法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具有空想性 B . 革命任务不明确 C . 目标不清晰 D . 指导思想不科学
孙中山说:“其(义和团)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    )
A .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 . 改变了中国的半殖半封社会性质 C . 取得了抗击八国联军的胜利 D . 帮助中国赢得了国家的完全对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
  2.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社会的性质完全沦为什么?
  3. (3) 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占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的社论中指出:“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这里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   )
A . 禁烟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洋务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 . “灭洋”与“扶清” B . 反帝与反封建 C . 爱国与保守 D . 正义与非正义
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   )
A . “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 . 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C . 《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 .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容阖(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
A . 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 . 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 . 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 . 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阅,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 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材料二: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1. (1)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结合史实,从《资政新编》和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简要说明“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2.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的“很大不同”并结合史实,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烙印”。
有学者提出:“中国受外国凌侮,平民受教民欺压,人人衔恨,无以制之。一旦传闻义和团烧洋楼毁电杆之奇技,明知非正,未始不足称快。”这反映出当时(  )
A . 反侵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 B . 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 . 义和团运动的举措顺应历史潮流 D . 清廷统治基础丧失殆尽
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 可救药”、“没有民族热望”: 之后却多见诸如“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等议论。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 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 . 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 . 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1900年11月《中国旬报》评论义和团,认为尽管义和团是"愚民","其举动可哂,其惨杀可恶,其热心则可嘉","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斯岂非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该评论旨在强调义和团(   )
A . 盲目排外且愚昧无知 B . 显示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C . 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 D . 标志国人近代主权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