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
A . 顽固派的封建守旧 B .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C .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 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图片_x0020_100001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924年,孙中山陆续提出一系列主张:“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 . 主张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 B . 认识到中华民族属于弱小民族 C . 以平等原则处理国内民族关系 D . 反对列强侵略和国内民族压迫
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 (2) 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
A .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 资产阶级革命派 C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 . 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
轮船招商局筹设之初,清廷给予20万两借款作为设局商本,年息8%左右,后因经营困难,获准缓交官款利息。该局还获得清廷部分漕粮承运权,且有运费优待。据此可知(    )
A . 近代企业缺乏资金的来源 B . 自然经济阻碍近代化进程 C .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 . 近代民族企业的部分特征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救国必须(   )
A . 伸民权 B . 设议院 C . 废科举 D . 行立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的诊释总有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蔡元培“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反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象征”。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进行追根溯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又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看法。—摘自《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 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 . 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 .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 . 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公元8世纪初开元年间,史称“开元杂报”。早期的这类杂 报还带有“新闻信”的性质。到了宋朝后,才有了正式的官报发行制度,这类官报,多数 情况下被统称为邸报。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给皇帝的奏章,以及 官吏的任免消息。邸报一般只在封建政府的各级机构里传阅,并不公开出售。

《申报》创刊于1872年,从创刊起,就很注意采访工作,每逢战争爆发,报馆还专门 派出记者到前线去采访新闻。在通讯方式上,《申报》也作了不少改进。1882年10月 24日,在北京举行的殿试发榜了。《申报》驻北京的记者把榜上的名单用快马在当夜赶 送到天津,再用电报拍往上海。

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公开宣传变法的第一家报纸。《循环日报》的 主编王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的文章对以后的维新派报刊的政论风格 有很大的影响。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也是一个主张维新变法的报刊。早期 《大公报》的文字比较通俗,不少新闻都是用北京话或天津土话编写的。

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和1918年创刊的《每周评论》,这两个刊物勇敢地进行了 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热情地歌颂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革命民主主义报刊。毛.泽东同志主编的《湘江评 论》,这个刊物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宣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依据上述材料解读中国报刊业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地方自治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

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萌发较晚,大致在戊戌维新时期。当时的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提出:要维新变法,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必须要“伸民权”,允许人民“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时务学堂、南学会进行了地方自治的实践。进入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新政和顶备立宪”的推行,地方自治再次被人们提出,特别是张謇、梁启超等对此更是极力主张。

——蔡苏龙《张謇与晚清地方自治》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继承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并有所发展,实际上并非如此,······ 1930年,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指出,······其他各省的地方自治推行因财政困难、地方纷乱等原因,“致自治事务,同时停顿。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也认为,地方自治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从具体事务考察,大多数省份仅完成县以下的自治区域划分,在涉及经费、人员等重大要素的人才训练、机关组建等方面几无进展。正是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理念的影响,北京市地方法规体系在客观上得以不断完善······,使得当时北京市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民众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社会秩序逐渐安定,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理念对于北京市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述材料摘编自徐振岐《国家权力重构视角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陈天林《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理念及其初步实践》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民法典》,其中“亲属篇”将婚约视为契约,且不再认定收授聘财是婚约成立的核心条件。此外,还废除了诸多繁琐的礼仪。这些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
A . 近代中国法制建设臻于完善 B . 儒学传统伦理被完全抛弃 C . 西式风俗礼仪深受国人喜爱 D . 社会习俗具有近代化特征
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此得出《新青年》、《民报》(   )
A . 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 C . 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 D . 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
某位近代思想家在论及中国古代君臣伦理时说:“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 . 林则徐 B . 康有为 C . 谭嗣同 D . 严复
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由此可知梁启超(   )
A . 反对变更共和政体 B . 强调暴力革命方式 C . 鼓吹建立君主立宪 D . 抨击张勋复辟帝制
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英国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材料表明李鸿章修建铁路是为了(    )
A .   抵御列强经济、军事侵略                   B . 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 C . 解决举办洋务的运输问题                   D . 利用西方文明来挽救清王朝
从1896年到1925年,孙中山在《纽约时报》中的称谓由“亡命的中国佬”到“反清政党的领袖”,从“大总统的不二人选”到“在野的反叛者”,再从“失意之人”到“苏俄的机会主义者”。这些称谓变化 (   )
A . 完全歪曲了近代中国革命 B . 与美国主流民意不相符 C . 折射出近代中国思想演变 D . 无助于拓展研究孙中山
范旭东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他认为:“做首领的人,不着重运用头脑,促进全局,而运用手脚,料理日常公事,效能必不会提高。”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此可知,范旭东(    )
A . 推动了工厂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 . 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代表人物 C .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要出发点 D . 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一位学者曾对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评价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该学者评价的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护国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20世纪初,某人在其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    )
A . 林则徐 B . 洪仁讦 C . 康有为 D . 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