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 (1) 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 (2) 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 .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 . 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 . 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封建社会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而且是落后的小农经济,主要依靠人的体力,或配以畜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生产主要靠力气,而男人和女人在体质和体力方面又确实存在自然差距,这种客观存在自然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有了男尊女卑的特点。

——摘编自王长煜、张琳敏《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思想》

材料二:一般认为,妇女缠足始自五代南唐后主。……及至宋元之际,妇女已普遍缠足,而以天足为耻了。……元代是蒙古族立国的朝代,不料这个马背民族的男性统治者居然也欣赏女性缠足。……明代妇女的缠足程度,又比元代更进一步。……清代,妇女缠足比以前更甚,竟然到了娶妻以脚大为耻、以脚小为荣的程度,缠足风气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李洪、高飞寅《从缠足陋习看宋明理学对女性的摧残》

材料三:戊戌变法后,受西方资产阶级“人人有自由权、人人归于平等”思想的影响,金天翮猛烈抨击奴役女性的旧思想和旧制度,倡导男女平权,写成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关于资产阶级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号召女性革命等观点,敲响了女界革命的警钟,极大程度地宣传了男女平等观念。……直至武昌起义爆发,女性们创建了女子军,参军参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开始为争取女性参政而斗争。孙中山也认为,“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望平权。女界平权,然后可成此共和民国”。“中国知识分子行动起来,解放妇女,抵制西方列强入侵,捍卫中国独立。”

——摘编自冉春燕《论中华民族生育观转变的思想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观念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缠足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男女平等观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严复把《国富论》译为《原富》,并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出版。书中反对清政府的官办做法,认为民之生计,宜听民自谋,经济自然秩序就是竞争,“大生财能事”就是以最少的工力生产最多的物品。严复翻译《国富论》(   )
A . 主要是为了介绍西方的经济理论 B . 进一步证明了进化论的正确性 C . 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 主张官督商办的经济发展范式
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 B . 列强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C . 英国投资增长速度始终领先 D . 民族工业发展缺乏有利环境
太平天国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提倡“剪辫蓄发”。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发饰变革(    )
A . 把西方文明引入中国 B . 推动反清斗争 C . 实现风俗的根本性变革 D . 倡导民主自由
晚清的留日学生刊物多以省名命名,如《四川》《江苏》《河南》《江西》《新湖南》《浙江潮》等,欧集甲在长篇文章《新广东》中提出“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 B . 晚清时期留学生救亡意识强烈 C . 维新变法后各种思潮并行 D . 民主革命思想在各省广泛地传播
1878年,开平煤矿创立。在其80万两创办资本中,原英商怡和洋行买办徐润一人的股份就达15万两,约占总数的19%。这表明(    )
A .   洋务企业转变经营方式 B . 政府在经济中作用加强 C . 资本主义企业开始起步 D . 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真正的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除了原有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获得重大技术改造与发展之外,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在不断地向纵深地区扩展,机械化生产也日益推广。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等

材料二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 (2)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选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及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此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雅典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及雅典“政治自由化”原因。
  3. (3)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发展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自立国起就重视桑棉麻的种植。《明史·食货志·赋役》载“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中期之后,明代棉织业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区。苏州太仓、嘉定,“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有人描述河南的情况:“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解放以来在许多明代墓葬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现了棉织品,分析后可得出如下结论:明中叶以后墓葬出土棉织物最多,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墓葬中都有棉纺织品随葬,可见棉布已为社会各阶层所服用。

——摘自姚香勤《明代纺织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论略》等

材料二:“张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

——张謇:1913年10月出任农商部第一任总长发言《实业政见宣言书》

材料三:1905年3月,宁波人戴瑞卿建立“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有名的民族纺织企业。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该厂融入宁波维科集团有限公司,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千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摘自《和丰蝶变——宁波近现代工业文明缩影》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积累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说明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张謇在民国初期实施“棉铁主义”的有利条件,并概述当时以张氏企业为代表的全国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建国之后“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并简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李鸿章重金聘请英国人督修的唐胥铁路,时人戏称为“马车铁路”。缘由是朝廷认为“(蒸汽)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运输工人遂只能用驴马拉着车厢在铁道上行走。“马车铁路”的出现说明(   )
A . 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落后势力的羁绊 B . 民营经济的运营遭到封建政府的阻碍 C . 外国企业的侵略遭到民族主义的痛击 D . 官僚资本的扩张遭到工人阶级的反对
1919 年,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在致信胡适时表示:“我辈对于先生鼓吹白话文学,于文章界兴一革命,使思想借文学之媒介,传于各级社会,以为所造福德,较孔孟大且十倍。” 这说明( )
A . “文学革命”口号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B . 白话文学的使用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C . 白话文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D . 廖仲恺完全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幼童共120人赴美留学。下表是对他们归国后就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该现象(   )

从事行业

外交(海关)

海军(船业)

矿务

电报

铁路

商业

医业

教育

人数

32

16

8

18

16

7

5

4

A . 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B . 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C . 缓和了清朝的社会矛盾 D .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刊载于1957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话剧节选如下:

第一幕:茶馆开业。常四爷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进监狱。秦仲义说,开工厂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庞太监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

第二幕:茶馆衰落。常四爷坐牢出来了,宋恩子、吴祥子变成了军阀的走狗。吴祥子说,“现而今,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崔久峰说:“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是谁叫他们打的?是洋人!”

第三幕:抗战结束。秦仲义说,“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常四爷等相继来到茶馆互诉不幸,含着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话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189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商品率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840年增长76%,其中最主要的农产品—粮食的商品率在1894年达到16%,1922年则为22%。至1936年,国内商品流通中农产品占价值总额的24%。据此可知(    ) 
A . 中国农业近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 B . 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 . 国内私营资本地位和作用被轻视 D . 中国社会经济日益卷人世界市场
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部分思想家著述内容节选。据此可知,他们(   )

作者

著作

内容节选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

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

王帽

《弢园文录外编》

商富即国富,持商为国本

郑观应

《盛世危言》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A . 发出了实行共和制的呼声 B . 发展了“工业救国”思想 C . 论证了变法改良的必要性 D . 补充了“西学为用”思想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作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A . 民享、民治、民有 B . 民生、民族、民权 C . 民有、民治、民享 D . 民族、民权、民生
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据此符合这种妥协精神的是(   )
A . 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措施 B . 武昌起义后南北双方议和 C .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D . 国共合作“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800

400

10.53%

A . 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 . 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 . 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 . 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