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13年,在围绕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大讨论中,出现了“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国”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国民党力主“主权在民”,试图建立一个以议会为中心的政体;而以康梁为代表的“主权在国论”的主张者认识到不成熟的政党﹣议会政治无法克服中国面临的深重的国家整合危机,试图以普鲁士﹣德国为楷模,赋予总统及其行政体系以更大的权力,通过后者来实现政治整合。德国的“主权在国论”通过将“主权”赋予作为有机体的“国家”,为君主立宪国家中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强势而又不同于专制君主的地位。康梁对于当时不成熟的议会﹣政党政治有着相当犀利的批评,但他们自身的理论却缺乏恰当的历史行动者载体──与普鲁士王室不同的是,北洋集团既缺乏足够理性化的军政组织,也缺乏对中国新旧政治精英进行全面整合的能力。

──摘编自章永乐《旧邦新造》

  1. (1) 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主权在民论”与“主权在国论”的实质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 .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 .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北方

南方

结论

政治

历代王霸定鼎,北方占绝大多数,历时共2783年。

历来建都于长江流域者,除明人祖外,要么创业未定,要么败亡苟安,历时共计366年。

北方视南方常占优势。

哲学

春秋战国时,孔、墨在北;汉初北方独盛儒学;宋明时北人好言象数,多经世之想。

春秋战国时,老、庄在南;汉初南方尤喜道家;宋明时南人首侣心性,多穷理之气。

凡此者,皆受地理上特别之影响,虽以人事揉杂之,然其结果殆有不容假借者存也。

军事

北人南伐者得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最能举事。

南人北伐者不得志。

其所用兵,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之主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   )
A . 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 B .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 . 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 D . 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清中国铁路自主修建与列强投资统计表(单位:公里)

1894年

1904年

1911年

里程

占比

里程

占比

里程

占比

英国

1052

20.6%

2617

28.3%

俄国

2795

54.7%

1721

18.4%

德国

433

8.5%

1018

11.0%

日本

1300

14.1%

美国

49

1.0%

法国

496

9.7%

1098

11.8%

比利时

204

14.2%

588

6.3%

中国自主

447

100%

67

1.3%

950

10.1%

总计

447

100%

5096

100%

9292

100%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材料二  1982年中央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 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2017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较1978年增长145.6%。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

——摘编自《40年中国铁路变得越来越强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1918年上海《妇女杂志》刊登了现实主义小说《理性之家庭预算》,作者张慧中在小说中制定了以下预算表。

求学时代第一届預算表

项目 预备费 杂费 学费 住费 食费 衣费 总计
出款(银元/年) 4.775 4.85 3 7.3 21.9 5.475 47.3
项目 卖火油 卖杂物 卖报       总计
入款(银元/年) 10.95 25.55 10.8       47.3

由此可推知,张慧中(    )

A .   倡导妇女自立与解放 B . 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 . 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 D . 重视提高妇女政治权利
下表所示为1873年和1893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值单位:千万)。
年份 总计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合计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器材;半成品;材料、燃料;等等 合计 消费性原料
% % % %
1873 103487 8383 8.1 8383 8.1 95104 91.9 8756 8.5
1893 235823 19733 8.4 18283 7.8 216090 91.6 30723 13.0

  依据表可知,中国进口货物组成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主要是由于 (    )

A . 海关自主权逐步丧失 B . 中国政治局势的剧变 C . 国际环境的显著改善 D .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势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殃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3. (3) 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均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二者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筹办湖北纺纱厂时提出:“所有机器、厂屋……费用,俱归垫借。至造厂及一切开办事宜,仍听候本部堂核示遵行,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俟全厂开办有余利,再行将本息按年摊还,还清之后,全厂归官。”这一构想(    )
A .   旨在摆脱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B .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说明清政府改变了民间设厂政策 D . 首创官督商办经营模式
1861年,曾国藩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出:“购买外洋器物”让人学习仿造,一两年后,就可以“剿发逆,勤远略。”这表明曾国藩(  )
A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 B . 提出了切实的国家发展战略 C . 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 D . 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派系林立,情况如下表:

派系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扶植军阀的帝国主文

北洋军阀

直系

冯国璋曹锟

英国美国

皖系

段祺璃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西南军阀

滇系

唐继尧

英国美国

桂系

陆荣廷

英国

晋系

阎锡山

美国

对上述现象理解合理的是(  )

A .   列强直接参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B . 列强侵华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C . 列强扶持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 . 日本削弱了英美在华的势力
   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 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 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 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

材料二“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李贽)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黄宗羲)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中天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 明清进步思想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李    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唯物论思想

    唐    甄

    大胆批判君主专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895年以后,国内机纱量迅速增长,农户使用机纱、掺和土纱织布的日益增多了,土布中机纱比重也从1893年的23.4%增长到73%。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小农经济受到近代工业的冲击 B . 民族工业受到刺激飞速发展 C . 手工织布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 D . 民族危机推动实业救国兴起
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家提倡的“开民智”,其包含了三重内涵,一是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二是接受和灌输一整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观念,三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第三个方面。这说明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
A . 为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B . 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C . 体现救亡与启蒙的时代要求 D . 以警醒世人作为其根本目的
以下历史现象或事件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这表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是(   )
A . 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B . 黑暗中出现进步的曙光 C . 日本控制了中国东北和山东 D . 中国政局相对稳定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段话反映出( )
A . 思想家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B . 本质上仍然是“中体西用” C . 成功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 . 试图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
下表是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某一天通行的交通工具统计表,

年份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0

0

0

3459

3764

172

922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上海(    )

A . 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B . 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 . 新式交通工具占据主导 D . 汽车制造业有很大发展
中华民国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这反映出(    )
A . 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 . 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 .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 .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1874年,一份奏折中说道;“广窃谓北、东、南三洋须各有铁甲大船二号,北洋宜分驻烟台旅顺口一带;东洋宜分驻长江外口;南洋宜分驻厦门虎门,皆水深数丈,可以停泊。一处有事,六船联络,专为洋面游击之师,而以余船附丽之,声势较壮。”这表明(   )
A .     国防重心发生转移   B .     朝野海权意识提高 C .     筹划海防成为议题   D .     中国海防力量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