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知识点题库

1915年5月7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中有128名美国人。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旨在 (    )
A .   推动美国尽快采取反德立场 B . 促使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 C . 遏制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D . 促使美国迅速加入海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如果作为其描述的依据,下列项中有误的是 (    )
A . 俄国具有革命倾向的士兵支持革命 B . 俄国爆发革命同时宣布退出战争 C . 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D . 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向同盟国宣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

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

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一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就这一积极影响,请再举一例。
下图所示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亮相。早期使用过程中经常陷入泥泞或陷入战壕,或者因为移动缓慢而被炮兵瞄准。该武器的首次运用(  )

A . 极大消耗了敌方的有生力量 B . 加速了索姆河战役的胜负分晓 C . 标志着“闪电战”开始出现 D . 使敌方在心理上产生极大恐惧
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以工代战” B . 文明出征 C . 不参与战务 D . 民间自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一次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针对性的发明随即出现。……科学技术无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破坏性”功能的一面,尤其是当我们用其来透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正如18世纪中叶,科学主义一路凯歌之时,处于启蒙阵营内的卢梭就已经对此忧心忡忡,他以愤世嫉俗的口吻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

——摘自余忠剑《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材料二:中外不少历史名人针对现代科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主张

甘地

“回到纺车去”

爱因斯坦

“科学成果如原子弹,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针对性的发明”及卢梭对于科技发展“愤世嫉俗”的观点,并概述科技与一战的关系。
  2. (2) 选择材料二中的其中一种“看法或主张”,简要加以评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军试图把法国的一个著名要塞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变成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法军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摘自人教版选修3教材

材料二:二战期间,戴高乐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二战结束后,戴高乐重新执政(1958-1969)。在美欧关系中,他首先向美国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他把法德关系的改善看作是西欧联合的基础和核心。主张建立一个各成员国保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邦联式的欧洲,而反对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欧洲。戴高乐尖锐地批评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认为它威胁着法国的主权。

——摘编自《大学世界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战役的名称和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为“向美国领导地位发起挑战”提出的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之后欧洲联合的过程并没有按照戴高乐的设想进行。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8年年初,整个协约国都沉浸在垂头丧气的灰色情绪中。一位英国爵士在与丘吉尔共进午餐时忧心忡忡地说:“如果这场战争再进行12个月,那么,企图消灭德国的我们反倒可能自取灭亡。”镇静而乐观的丘吉尔劝道:“我们必须战斗到底。谁知道德国人会在什么时候垮掉。”这段对话,完全反映了协约国内部自上而下对局势的忧虑。另一方面,他们的对头、掌握德国命运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则在酝酿着光荣的胜利。

[美]约翰●托兰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垂头丧气”、德国“在酝酿着光荣的胜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协约国获胜的关键是什么,并归纳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表,该表中的举措反映出当时(   )

1914年8月

德国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

1915年7月

德国颁布强制“卡特尔法”,当局有权强迫各企业加入垄断组织

1916年12月

发布“兴登堡纲领”,规定留在工厂的劳动者不准随便流动;所有工厂必须服从战争需要,生产军需品

A . 同盟国集团在军事上已处于劣势 B . 德国强力压制国内反战情绪 C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高度发达 D . 德国强化社会动员的力度
下图是马克I型坦克,是第一款参加实战的坦克。该坦克参与的首场战役(   )

A . 爆发于普罗霍罗夫卡地区 B . 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C . 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D . 使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计划破产
1918年,蔡元培在庆祝一战结束的集会上发表演讲:距今一百三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把国内政治上一切不平等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现在世界大战争的结果,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用光明主义来代他。这表明蔡元培(    )
A .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方向 B . 意在为国民革命进行舆论宣传 C . 注重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D . 未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A . 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 . 协约国经济在所有领域全面超越了同盟国 C . 协约国生铁、媒、钢产量稳步上升 D . 军需品产量变化和协约国阵营的变化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华同学 整理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笔记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习笔记

起止时间: 1914~ 1918。

历史背景:英、美、俄协约国和德、意、奥同盟国

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的矛盾激化。

战争性质:

材料二:二战中后期雅尔塔体 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
(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
(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
(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这方面的内容规定比较笼统,是雅尔塔体系的薄弱环节。
(4)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1. (1) 材料一学习笔记中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请帮小华同学补齐学习笔记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从设计和实施层面看,同“施里芬计划”相比,“曼斯坦因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    )

①选择阿登山区作为主攻方向    ②达到对法军奇袭的效果

③占领比利时进攻法国    ④成功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20世纪初英国与法、俄签订协议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

B

1918年基尔港水兵拒绝与英军作战

战场失利加剧德国内部政治危机

C

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

现代大国间签署了第一个裁军协议

D

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A . A B . B C . C D . D
材料:早在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课长期间就制定了未来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德国在未来战争中的两线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在两线作战中,应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而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又应分左右两翼,左翼仅以少数兵力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而以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退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肝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这个计划德国准备在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运征军会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摘编自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里芬计划“注定要失败”的原因。
“1914年,差不多每个人都预期会有一场短暂的战争,而国际危机将迅速得以解决。”这一预期成为泡影是在(      )
A . 马恩河战役后 B . 索姆河战役后 C . 凡尔登战役后 D . 日德兰海战后
“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以上战役发生在图中的(   )

A . B . C . D .
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
A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 历史合力论 C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 阶级斗争学说
美国学者费尔南德兹·阿麦斯托认为,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与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这是美国无法继续享受和平而参加一战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此可知,美国参加一战的重要原因是(    )
A . 美国与西欧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 B . 德国对外扩张损害了美国利益 C . 美国经济发展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D . 争夺战后世界霸权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