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知识点题库

1914年8月4日英国宣战之后,头几周内,人民的抗敌情绪相当高昂。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据此可知,英国民众抗敌情绪高昂的原因在于 (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正义战争 B . 政府对战争的鼓动性宣传 C . 民众极力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 . 和平主义思潮在英国盛行
法国贝当将军关于某次战役的回忆:“德国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战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将军回忆的战役是 (    )
A . 马恩河战役 B . 敦刻尔克战役 C . 索姆河战役 D . 凡尔登战役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相关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言论,正确的是 (    )

①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皮洛夫)

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中国段祺瑞)

③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国格雷)

④这场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①④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为协约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 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1. (1) 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2. (2) 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3. (3) 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

项目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A . 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 . 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 . 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 D . 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或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帝国主义国家与(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战争。下列哪个战争是第一个帝国主义战争(   )
A . 美墨战争 B . 第一次鸦片战争 C . 美西战争 D . 美法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比较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凡尔登战役的异同。
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 . 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 . 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 . 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 . 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新全球史》记载:“1914年8月的最初几个星期,2000万青年穿上军装,扛起步枪,开赴前线。他们中的许多人期待能够迅速升职,快快回家。一些人梦想荣耀,他们相信‘上帝和我们在一起’。”“他们”认为这场战争(    )
A . 是民族解放战争 B . 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C . 是长期的阵地战 D . 德国必将取得胜利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

——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
1878年,德国宰相俾斯麦偏袒奥匈帝国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随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使德俄关系迅速恶化。在巴尔干地区,俄奥冲突不断。一年后,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______攻击时,另一方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则慷慨地保证中立。”该条约中“______”处应填入的国家为(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俄国 D . 意大利
如图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③④②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③①④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下列史实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①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     

②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兴登堡”防线

③美国军队陆续开到法国             

④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向同盟国宣战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是日本(    )

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
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

③加紧向英、法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历史——选修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爆发后,英国为拉拢盟国,打破一贯奉行的维持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完整的传统政策,把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许诺给了俄国,这使得英国必须在土耳其的领土上构筑新的防线。1914年,首相阿斯奎斯发表著名的关于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演说,这预示着英国政策的新调整,《德邦森报告书》随之应运而生。报告书认为俄国已经被许诺获得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法国已经提出对西利西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要求,认为瓜分的方式会改变东地中海的海上力量对比,对英国的地位不利。报告书还具体划分了列强在中东的利益范围。报告书指出,无论最终选择哪种解决方案,列强在各自的领域中都享有特殊的地位。报告书体现了这个时期英国外交的总体发展趋势,影响了此后英国的外交决策。

——摘编自王伟《试析一战初期英国的中东政策一 基于<德邦森报告书>的考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初期英国《德邦森报告书》出台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邦森报告书》。
“一战”末期,各参战国士兵大规模归国休整,一种烈性传染病的消息频频见诸西班牙报纸引发世人的恐慌情绪,该病由此得名“西班牙流感”,西班牙人则将其称为“法国流感”。对报纸中“西班牙流感”的报道,解读正确的是(   )
A . 西班牙是该烈性传染病的策源地 B . 世界大战是传染病扩散的根本原因 C . 新闻媒体的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 D . 欧洲人已形成抗疫共同体的意识
“此战是一场消耗战。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初次登上战争舞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军以损失61.5万人的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这次战役(   )
A . 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 B . 标志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C . 导致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D . 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述及一战期间德国发动的某战役,有学者写道,德军是有险恶用心的,他们并不期望一下子拿下它,他们更希望这场战争能够拖上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它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吸引每一个法国人参加这场战斗,从而使法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达到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的目的。这场战役是(    )
A . 马恩河战役 B . 凡尔登战役 C . 索姆河战役 D . 日德兰海战
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
A . 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 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C . 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 . 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1年

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中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