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 知识点题库

法国著名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在《法国史》中描述到,18世纪法国“沙龙已......成为公共舆论的喉舌,其地位堪比现代的报纸”“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交流比货物流通快得多”。由此推知,当时法国
A . 开展民主革命时机成熟 B . 交通滞后影响文化传播 C . 理性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D . 文化传播推动社会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对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这足以说明(   )
A . 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 .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 . 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 . 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大大削弱了中世纪艺术创作对宗教世界的过度关注,转而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经验,促使人们对自然的兴趣日益浓厚。人文主义者对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为培养科学实验者的直接观察能力“提供了敏锐而重要的刺激”。文艺复兴时期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削弱了理论家原先对技术工艺的社会偏见,艺术家和工匠也开始积极吸收数学等理论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技巧。

——摘编自郝苑等《论文艺复兴对科学复兴的深刻影响》等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对人的思想解放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是“自然”的概念取代了“上帝”的概念;另一方面还为人们在世俗的人间重建“天国”提供了工具和视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继承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用来分析客观世界,论证资产阶级的权利观和民主制度,在他们的努力下,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在法国深入人心。

——摘编自马世力、膝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自然科学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权利观和民主制度”的具体主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就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欧洲在18世纪经历了一场思想运动。这一运动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呼声:人类在致力于包括科学、政治、宗教、美学和哲学等在内的一切领域时,都应该以理性为指导。”这一运动是指(    )
A . 智者运动 B . 文艺复兴 C . 宗教改革 D . 启蒙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大力宣扬的新思想、新意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经过历代进步思想家的努力,已在欧洲民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在18世纪启蒙高潮以前,这种影响还是局部的、有限的。经过18世纪启蒙思想家将近一个世纪的轰轰烈烈的宣传和鼓动,新思想、新意识才冲破重重障碍,逐渐深入人心。它们包括理性、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博爱、科学、宪政等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切相关概念。启蒙思想家呼吁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主义、封建特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经过这次思想解放大潮的冲击,新的民主、自由制度的曙光开始出现在欧陆的地平线上。

——摘编自徐鹤森《试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二 现在我们知道,这 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8世纪的启蒙运动。
历史学家赵琳认为:“一个依法运行的宪政社会使得人类的进步成为可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末世论盼望上帝降临的传统历史观,用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间理想取代了虚无缥缈的天国蜃景”。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建立的宪政社会不包括(   )
A . 法国 B . 英国 C . 美国 D . 德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科学革命,通常指欧洲16-17世纪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尤其以天文学和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基础;新航路的开辟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如新大陆的发现就证明托勒密的地理学是错误的,远洋航行也需要更精确的航海测绘以及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和空气泵等新工具,这些需求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英国皇家学会于17世纪60年代成立,专注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一些城市出现科学研究协会,形成关注科技进展和实用发明的氛围。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启蒙运动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欧洲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写出这一时期天文学和物理学成就各一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和理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材料一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蜂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特点,并简述你对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西方14至18世纪的“接续式”启蒙与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的表现。
  3. (3) 提炼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简要说明。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民可以废除任何他们想废除的东西,没有也不可能有哪部法律可以约束全体人民……任何拒不服从公众意志的人,集体就要迫使他服从。”这说明他(   )
A . 主张人类社会是由契约组成的 B . 认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准则 C . 极力宣扬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D . 旨在强调政治权力要制约平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出西欧资产阶级最初阶段的反封建斗争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
  2. (2) 材料二反映了资产阶级什么样的政治要求?与材料一相比,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4—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有哪些,并分析其呈现阶段特点的根本原因?
1765年有学者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书中表示:“我们是一个民族,由同一个名字和同一种语言,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连结成了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这表明在德意志(   )
A . 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B . 民族意识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 . 二元制的政体确立 D . 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不但是文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植物学家。伏尔泰在英国期间深入研究了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后来写下科学著作《牛顿哲学原理》。康德在46岁之前的主要著述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由此可知(   )
A . 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精神思维相通 B . 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欧洲国家进步 C . 自然科学是启蒙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D . 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造就启蒙运动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是(    )

①法律至上  ②议会主权  ③分权制衡   ④代议制民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茬《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 (1) 结合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到1751年仅法语就印刷了22版,同年在匈牙利推出了拉丁语版,到1773年已经出现了十种不同的英译本,荷兰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版先后在70年代出版,德语和俄语版分别于1789年和1801年推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语言文化教育发达 B . 欧洲的印刷业已经领先世界 C . 民主成为时代潮流 D . 分权思想得到欧洲各国认可
狄德罗(1713—178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修女》是其所作的著名哲理小说。全书充满血和泪的控诉,被如作者所说;"……我不认为将来对修道院的披露还能写出比这更可怕的讽刺。"据此可知,《修女》一书(     )
A . 彰显了现代主义的特色 B . 体现了理性精神的光芒 C . 适应了宗教改革的需求 D . 感人至深推动哲学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義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18世纪的法国史学家把自然规律的观念引进了历史领域,“发现”了文明运动的“一般原因”和规律。在他们看来,进步是人类精神构造的必然结果,也是自然规律。“宗教信念、道德和法律观念、语言和制度”等“都被以发展的观点来加以解释”。这表明(    )
A . 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作用 B . 达尔文进化论被民众普遍接受 C . 法国天主教会的势力逐渐衰落 D . 唯物史观根植于法国启蒙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规野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的演绎变化着。西方学者将西方中国形象的起点设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但无论从何时算起,有一点是公认的:“从西方中国形象自诞生之日起,到18世纪后期以前,一直处于被西方不断理想化的上升阶段:而自18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的中国从美化转到丑化,从爱慕转为憎恶,从理想化转为妖魔化”。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

由材料可知,中国形象在西方不断发生变化,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