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然很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借古喻今”的含义及文艺复兴这样做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持编撰了《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狄德罗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全书出齐。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总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773年,清乾隆帝下诏开设四库馆,以纪昀等人为总编撰官,开始编撰《四库全书》,声称集古今著作,“以彰千古同文之盛”。次年,又下征书令,要将“有抵触本钥之语”的书“尽行销毁”,最终被销毁的书籍多达三千余种,几与四库现书相当。1782年编撰初成后,先期抄写四部,藏于北京、沈阳等地,仅供皇室阅览。随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江南,允许文人入阁阅览。《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摘编自《常这华义浓史十二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编撰中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世纪后期,法国学者雷纳尔把美洲描述为“低劣”或“退化”的对象,以凸显欧洲文明的“优越”和“理性”;同时又赞扬美洲印第安人对自由的维护。对此理解合理的是,该学者(   )
A . 鼓励美洲的民族独立 B . 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性 C . 提倡不同文明的交融 D . 力图宣扬欧洲启蒙思想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明(   )
A . 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 B . 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 C . 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 D . 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以下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 .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C .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D .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主权在民
伏尔泰说:“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由此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    )
A . 标志着人文主义兴起 B . 完全否定了天主教的合理性 C . 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D . 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
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是(    )
A . 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 B . 工业革命、文艺复兴 C . 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D . 确立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世界在15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系列从西班牙和葡萄牙起航的、将来把南北美洲和非洲及欧洲连起来并最终通向亚洲的远航均已起锚。新思想、新商品将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向新世界转移。新的黎明又将欧洲推向了舞台中心,并为它披上一层金色的霞光,赐予它一个黄金时代。欧洲人不仅在探索世界,而且想统治世界。

——摘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西欧在经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变的同时,思想和文化上也经历了一场洗礼。牛顿的宇宙理论如此有力和令人信服,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的成功让人们感到,理性分析对人类行为和制度同样有效。于是,欧洲的思想家雄心勃勃地展开了对人类思想的改造,他们期望用理性改变整个世界,希望用纯粹的理性分析来审视人类世界,找到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人是如何“探索世界而且统治世界”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维度简述西欧经历的变化和洗礼。列举启蒙运动找到了的“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西方社会现代意识兴起,历程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它们并非环环紧扣,但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这就是(   )
A . 运用了理性的精神 B . 培养了科学精神 C . 实现了信仰上的自由 D . 促进了思想解放
西欧“原初现代化”时期的重要表现之一为现代意识的兴起,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四场运动,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精神实质却一以贯之。这四场运动(    )
A . 培养新的认知手段和思维逻辑 B . 推动人类自主自觉自信的形成 C . 促使人在政治生活中理性选择 D . 形成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性
启蒙运动第一次把人的利益放到了最前面,让人类可以享有自由、平等等权利,“天赋人权”的主张就是其直接体现。这(    )
A . 提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来源 B . 指明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方式 C . 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主张 D . 继承了文艺复兴关于人性的主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 (3) 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下表为17、18世纪欧洲社会文化水平的情况表。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

时间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

识宇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A . 启蒙运动对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B . 工业化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 C . 启蒙运动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 D . 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得到提高
以下是某学生所做的知识线索图(箭头表示因果关系),中间空项应该是(   )

A . 文艺复兴 B . 宗教改革 C . 启蒙运动 D . 《人权宣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当然,理学家也会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等熔铸其中。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15世纪以来,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科技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
A . 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B . 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 . 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 D . 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期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摘编自关绍纪、陈庆军主编《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摘编自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核心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写出其代表(两位即可),并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影响。
伏尔泰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认为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其思想主旨是(   )
A . 宣扬自由平等思想 B . 主张建立“理性王国” C . 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 . 强调理性主义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 史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1500 年前后,西欧地区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制度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16-18世纪的200年间,西欧地区的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接踵而至,在英法等国首先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 (1) 材料中“1500年前.....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彼此联结”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西欧思想革命的历史意义。
下列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 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B .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C .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 . 都为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描绘了理论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