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题库

1962年3月,社会广泛流传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这是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而作,请问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 .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 .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 . 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 . 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57年夏,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座谈时翻译家罗稷南提问:“要是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毛.泽东十分认真地思考片刻,回答:“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 鲁迅永远是一位自由的斗士 B . 毛.泽东发展了他的的斗争哲学 C .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健全 D . 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失去言论自由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A . 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 . 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 . 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 .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 . 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 . “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 .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 . 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 广汉县取消人民公社 C . 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 D . 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
据记载:到1962年底,全国共精简职工900万人,城镇人口120万人,相应地减少工资总额31亿元,商品粗少销81亿斤。材料现象说明(   )

A . 国家工业化建设日益葵缩              B . “大跃进”之风仍然存在 C .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成效              D . 农村经济的困难日益加重
1958年,江苏省委三届八次扩大会议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肯定了农业可以“一翻再翻”;二是地方工业可以自力更生大发展;三是地方可以大办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这里的 “突破”(   )

A . 力图扭转“左”倾思想扩展 B . 执行了八大确定的发展路线 C . 使“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D . 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_x0000_i1025

A . 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 . 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 . 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 . 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陆续公布《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和《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暂行办法》等法规,其中规定旧片映演必须送电影局影片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发放上映执照方能上演;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侧剪或禁止上映。上述规定(    )

A . 推动了新中国影视业的萦荣 B . 表明了“双百”方针被中断 C . 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D . 是针对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有人认为,“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该年(    )

A . 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 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 形成了立体的开放局面
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 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下表为中美贸易的相关资料。对于资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中美直接对抗造成1972年以前两国几乎没有贸易往来 B . 中美建交促成了1975年中美贸易额有了大幅度的攀升 C . 中国产品在美国的畅销造成了1980年中美的贸易逆差 D . 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了1985年对美出口快速增长
下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2001

总收入

152

216.2

547.3

990

2366

纯收入

133.6

191.3

397.6

686.3

1856.7

A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 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 . 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为解决广东居民偷渡到港澳的历史难题,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现任国家主席习.平的父亲)指出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广东临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此后,中共中央在广东首先尝试这一主张的措施是(    )
A . 创办经济特区 B .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
A . 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 . 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 . 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 . 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

年份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3

103.1

126.7

136.9

1956

120.5

173.3

262.3

1957

124.8

183.3

310.7

A .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 C . 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 . 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材料三: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义乌人通过“鸡毛换糖”起家,发展小商品经济进而创业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电视剧故事梗概如下:

陈家村乡民在雪地中捡起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孤儿,取名为鸡毛(后改名陈江河)。从小耳濡目染大人们鸡毛换糖,他学会了怎么快速对货物进行估价交换,获得最大利益。村民出去鸡毛换糖讨生计,被当作“投机倒把”而被抓,鸡毛火烧仓库救下乡亲,却被迫离乡避难,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陈江河先后倒卖过小商品、承包过袜厂、卖过五金和百货,过五关斩六将,克服了诚信危机、赢得了市场信任,做出了属于自己品牌的商品,将传统零售业做到极致时又做互联网电商,加入到国家“一带一路”的洪流中将生意铺向世界。

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改革开放时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