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说法或主张符合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意愿的是()

A . 智者学派强调自由,反对迷信,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力 B . 苏格拉底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提出“美德即知识” C .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依据出身给每个人分工,各司其职 D . 亚里士多德提出“理念是万物的本源”,建立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其中武士们(  )

A . 统治国家 B . 保卫国家 C . 负责生产 D . 掌管立法
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这一认识体现了其

A . 对雅典民主政治持肯定态度 B . 对抽签选举持反对态度 C . 主张按照人的出身来确定社会分工 D . 主张民众的直接民主
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有非常突出的科学成就,这是由他医学世家的出身决定的。这种看法(  )

A . 有一定的道理 B . 完全正确 C . 完全错误 D . 不可置否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

A . 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 . 担任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C . 创立阿卡德米学院 D . 提出中庸之道
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由此可以看出

A . 悲剧是希腊乐观主义的表现 B . 人文精神决定古希腊文化发展 C . 悲剧是古希腊文化的自我追求 D . 悲剧表现了古希腊人民的愿望和寄托
马克思称亚里斯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以下关于亚里斯多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他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B . 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C . 晚年兴建自己的讲习所,被称为“吕克昂”学园 D . 他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曾对学生说:“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他可能在向学生解释(    )
A . 唯物论 B . 三段论 C . 伦理学 D . 中庸之道
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思悟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材料二: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位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柏拉图学园的特点。
  2. (2) 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 (3) 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并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4. (4) 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理念”在古希腊文中本义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却认为“理念”不应该是人们“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的“观”,而应是人们的“灵魂之眼”即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理念”才是事物的“原型”。这种观点(  )

A . 正确地提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 将“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与“灵魂之眼”看到的事物统一起来 C . 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观点 D . 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
亚历山大与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并不和谐,其表现不包括(    )

A . 前者暴躁,后者严谨 B . 前者狂傲,后者稳重 C . 前者博览群书,后者不学无术 D . 前者征服欲强,后者平和善思
下列与亚里士多德有着直接关系的是(  )。

①吕克昂学园 ②“逍遥学派” ③“中道”理论 ④“三段论”推理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该学园创办于(    )
A . 柏拉图逝世后不久 B . 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C .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期 D . 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登基后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种演绎逻辑贯穿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的研究、思考之中?(    )
A . 甘地 B . 孙中山 C . 亚里斯多德 D . 牛顿
亚里士多德说,在民主政体中,一切事物的最后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制的弊端在于(    )
A . 法律不符合实际 B . 容易形成多数人暴政 C . 法律约束力过强 D . 普通民众也享有权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孟子几乎和柏拉图是同时代人,这两位思想家对各自的思想传统来说都是奠基性的人物。孟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企图为社会回归一种完善社会秩序寻找道路;而柏拉图也是面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给雅典政治生活带来的混乱局面,希望为雅典乃至整个希腊世界设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体制。

孟子认为人的生存必须从“仁义”出发,在修身养性中把握合适的社会关系,并通过“礼”来调整自己的言行。对于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来说,只要按照社会已定的规范行事,就是善的行为。人的本性是善,遵循自己的本性就能够过一种善的生活;违反自己的本性就是一种恶的生活。一个人在生存中只能按照自己所理解的“仁义”而行。

柏拉图从“人皆求善”这一生存事实出发析了社会上的各种恶的现象,发现人们并非自觉追求恶,而是由于缺乏关于真正的善的认识,在判断中以恶为善,从而导致了人们不自觉地追求恶。对于那些求恶的人,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恶的。相反,他们以为在追求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他们善恶不分,把恶判断为善,从而选择并追求恶。所以,善观念是善判断的基础。所有符合善观念的善判断都是正确的,并且根据判断达到寻求真理的目的。

——摘编自谢文郁《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性格》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柏拉图关于善的认识的异同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柏拉图的善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庄重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
A . 仁者爱人,爱人有差等 B .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D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下列有关亚里士多德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研究范围广泛,被誉为“将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

②创建吕克昂学园,提倡“中庸之道”

③其学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人文主义者的推崇

④其学说在 17 世纪受到伽利略等人的挑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5世纪,在西方文明的发祥地雅典,思想家柏拉图在一本书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举国上下协调一致,秩序井然。这本书就叫做《理想国》。

而在此之前大约100年,东方有一位文化巨人,也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他用一生的精力,试图创造和建立一个有爱心有秩序的太平盛世,但他最终还是带着他的理想和遗憾在纷争的战乱中离开了世界。不过他没有想到,在他离开后,一代又一代人继承了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曾经养育他的民族。

当西方传教士跨进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时,竟把这里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令他们难以理解的是,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睦相处呢?后来他们发现,支撑着这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就来自那个东方的文化巨人,他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孔子。              ------《一代宗师孔子解说词》

  1. (1) 上引材料中,孔子、柏拉图两人共同关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内容,分别概述他们二人的理想社会。
  2. (2) 材料中“公元17世纪初”,中国应该是哪个朝代?请你任选这个朝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加以叙述(注意:必须有人物姓名、主要贡献、简单评价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古代希腊文学“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还明确指出摹仿的对象包括事件、行动、生活。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将希腊悲剧诗人而不是希腊早期哲学家,称作是古代欧洲科学思维的真正奠基者。据此可知,古希腊文学  (    )
A . 盛行浪漫主义风格 B . 对社会的描述细腻 C . 成就比当时哲学高 D . 具有理性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