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点题库

小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 (1) 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就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 (2) 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 , 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 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 , 她 (选填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3. (3) 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A是点燃的蜡烛,B是没有点燃的蜡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最好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B . 蜡烛A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 . 实验中应选取较薄的玻璃板,并竖直放置 D . 实验中随着A蜡烛的燃烧,A蜡烛的像与B蜡烛仍然重合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郑能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玻璃板中观察到了蜡烛A的像.

  1. (1) 为了探索像和物的大小关系,他拿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则蜡烛B(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前后左右移动蜡烛B,直至看上去,由此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

  2. (2) 郑能同学还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用图乙所示方法测视力时,镜中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m.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

  1.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同时也证明了 

  2. (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3) 当蜡烛移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请你比较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 (说出一点即可).

如图l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 (1) 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2. (2) 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3. (3) 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2所示.则正确的是.(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4. (4) 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选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放在一块带刻度的木板上,玻璃板与木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

  1. (1) 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 (2)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度量法”、“等效替代”或“科学推理法”).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木板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 (3)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进行观察.

  4. (4)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玻璃板沿CD水平向右移动,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烛A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如果将玻璃板绕EF轴顺时针转动,可以观察到像 (选填“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动”).

下面是小明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 :

  1. (1) 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不易确定的问题 ;

  2. (2) 实验室有厚为0.2cm的透明玻璃板a和厚为0.5cm的透明玻璃板b.为了减小误差,他应该选用   玻璃板做实验;(选填“a”或“b”);

  3. (3)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4. (4) 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5. (5) 如图所示,把点燃的A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A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6. (6) 如果在A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做屏幕,则在白纸板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A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7. (7) 小明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 验 次 数

    1

    2

    3

    4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6.20

    8.68

    10.35

    13.52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6.20

    8.73

    10.35

    13.48

    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

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棋子A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棋子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 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棋子B与棋子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如图甲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 (1) 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2. (2)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芳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 (3) 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 (4) 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5. (5) 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 (1) 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后,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法(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2. (2) 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变为 cm.
艾梅同学将一只点燃的蜡烛靠近妈妈的梳妆镜,她发现镜子中出现了两个该蜡烛的虚像(两像大部分重叠但稍有错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烛光经玻璃前表面反射形成一个虚像,经后表面反射又形成了一个虚像 B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不能选择梳妆镜,唯一的原因就是会产生两个像 C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应选择厚一些的透明玻璃板 D . 在水面上方25cm处悬枚硬币A,将同样的硬币B置于水面下,当从水面上看到B与A的像重合时,真实的B与水面的距离也是25cm
小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 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 .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D . 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李丽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1)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关系;
  2. (2) 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关系;
  3. (3)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4. (4) 从该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1) 实验时应选(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 (2) 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3. (3)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白卡片上(会/不会)有A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实)像.
小红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是否有关,选用如下器材:铺有白纸的泡沫塑料板、薄透明玻璃板、刻度尺、4根牙签、6根形状完全相同的圆柱橡皮泥(其中3根为红色、3根为黄色)。实验前她在白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 , 把带支架的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直线MN放置,使平面镜底边前沿与直线MN重合,且使平面镜垂直于纸面,如图所示。之后小红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一根红色橡皮泥作为物体,放置在透明玻璃板前的白纸某位置上,在透明玻璃板后适当位置放一根黄色橡皮泥,改变黄色橡皮泥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黄色橡皮泥与红色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用刻度尺测量红色橡皮泥到平面镜前沿的距离u和黄色橡皮泥的高度h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中。

②用牙签将2根红色橡皮泥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更高的新圆柱体,放在平面镜前更靠近平面镜的位置,同样用牙签将2根黄色橡皮泥连接在一起,调整这根新黄色橡皮泥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黄色橡皮泥与红色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用刻度尺测量红色橡皮泥到平面镜前沿的距离u和黄色橡皮泥的高度h并记录在表格中。

  1. (1) 请写出小红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2) 请你针对小红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的方法:
  3. (3) 请说明根据测量数据如何判断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是否有关
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 (1) 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其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2. (2) 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 (3) 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如图是小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用玻璃板作平面镜,将其竖立在水平面上,在其下面垂直地放一把刻度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从刻度尺上可以发现,此时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与它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小刚用一块较厚的玻璃板M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甲所示。

图片_x0020_100016

  1. (1)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做实验的目的是
  2. (2) 乙图中像A1与像A2是一次实验中同时看到的两个像,它们的大小 (选填“A1较大”、“A2较大”或“相等”),像A1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选填 “P"或“Q")而所成的像。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距u/cm

    4.2

    5.0

    6.8

    10.0

    像距v/cm

    3.9

    4.7

    6.5

    9.7

  3. (3) 乙图中测量蜡烛A的像A1到反射面的距离 (选填 “正确”、“偏大”或“偏小”)。
  4. (4) 小刚按照图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像A1与像A2之间的距离为cm。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直尺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

图片_x0020_458542574

  1. (1) 实验用(选填“厚”或“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也便于
  2. (2)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 (3) 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虚”或“实”)像;
  4. (4) 若使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会(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下图甲,是小芳和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2. (2) 选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 (3) 该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的关系;
  4. (4) 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 烛焰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侧(选填“M”或“N” )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5. (5) 如果使蜡烛A离玻璃板远一些,则它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 (6) 小芳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点 与物点A、B、C对应的位置,如下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7. (7) 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若小明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调整薄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