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点题库

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 (1) 实验操作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如何确定的位置?  ②如何比较的大小来判断像的性质?
  2. (2) 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重复实验。
  3. (3) 实验表明:像与物相对于镜面。(选择“对称/不对称”)
  4. (4) 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他(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实”或“虚”)像。
  5. (5) 如果玻璃板放置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直尺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B ,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 小心地移动蜡烛B , 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1)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2. (2)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 (3)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关系

  4. (4) 移去蜡烛B , 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 烛焰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 像;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 (1) 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 (2)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 (3)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4. (4) 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放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5. (5)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6. (6) 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发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2. (2)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拿走蜡烛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3. (3) 拿走白板,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他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  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请你说出这样会对实验操作带来怎样的不便影响?​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1. (1) 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是为了
  2. (2)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 (3)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关系.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此实验应该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原因是
  4. (4)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5. (5) 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该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2. (2)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 (3)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 . 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 (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结束,老师出了几道练习题,其中下列一道题请你帮助完成:李明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像与他相距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图,是小韩同学利用蜡烛完成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两个实验:

  1. (1) 甲图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小韩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2. (2) 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小韩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无法成像,原因可能是(说出两条)
  3. (3) 小韩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找到蜡烛清晰的像,然后将光屏稍向右移动,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在不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位置的情况下,请帮他设计一种方案,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 (2) 选择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进行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 (3) 实验中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是12cm,则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是cm.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红同学用如图甲所示

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玻璃板中观察到了蜡烛A的像.

  1. (1) 为了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她拿出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则蜡烛B(选填“需要”、“不需要”)点燃,前后左右移动蜡烛B,直至看上去,由此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2. (2) 实验后小明同学照镜子,若他的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中线竖直截成两半,并分别向左右两侧平移一段距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小明通过左、右两个半面镜子成像情况为       
    A . 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相同的位置 B . 各成一半的像,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像.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李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 (1) 如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可折转的硬纸板作用,除了能呈现光路外,还可以.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改变多次实验.
  2. (2) 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①玻璃板应与桌面,②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你的操作是
  3. (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到图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若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填“远离”或“靠近”) 凸透镜;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 (1) 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2. (2)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填“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A”或“B”)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 (3)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4. (4) 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 (1) 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2. (2) 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cm。
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 (1) 实验操作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如何确定的位置;

    ②如何比较的大小来判断像的性质;

  2. (2) 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重复实验.

  3. (3) 实验表明:像与物相对于镜面.(选填“对称”或“不对称”)

  4. (4) 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他(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实”或“虚”)像.

  5. (5) 如果玻璃板放置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小强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⑴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⑵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慢慢移动,让B跟A的像完全重合,B所在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

⑷在纸上记下A、B这两个位置,分别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⑸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

测量结果发现:蜡烛A和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请你帮小强找出造成距离不相等的可能原因(写出2点)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中应该选用较(填“薄”或“厚”)的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2. (2) 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3. (3) 实验时若玻璃板如图乙所示倾斜放置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蜡烛A的像。(保留作图痕迹)此时,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或“不能”)完全重合。
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 和 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 (1) 实验操作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如何确定的位置?

    ②如何比较的大小?

  2. (2) 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重复实验。
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

  1. (1) 将一块竖直架在一根直尺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蜡烛A ,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2. (2)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与像的关系。
  3. (3) 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4. (4) 移除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5. (5) 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像与镜的距离将
  6. (6) 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造成的。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图片_x0020_100023

  1. (1) 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小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像重合,原因可能是,经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2. (2) 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在此实验中:

    ①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②小明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或“理想模型法”)。

在“探究平面镜规律”的实验中,我们选用的器材有:薄玻璃板、两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等物品来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9

  1. (1) 实验中,玻璃板一定要与水平桌面
  2. (2) 小明点燃其中一支蜡烛放在镜前某一位置后,透过玻璃观察、并移动镜后蜡烛,使“它”与点燃蜡烛的像在同一位置处,发现“它”与镜前蜡烛的像重合,且被点燃了一样。由此,我们能够理解实验中镜后这支蜡烛的所起到的作用有:
  3. (3) 课后,小明又思考: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用薄玻璃板做实验呢?他找到一块2mm和一块10mm厚的玻璃重复(2)的实验。结果:使用2mm玻璃时,镜后蜡烛在A位置,使用10mm玻璃时,镜后蜡烛在B位置。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用薄玻璃板”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小光的对本实验造成的影响。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

图片_x0020_1707586813

  1. (1)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选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现有厚度分别为5mm 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 (2)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3. (3) 若点燃的蜡烛距玻璃板15cm,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4. (4) 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