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知识点题库

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 .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 .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文言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物质,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B .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现有仪器:烧杯、试管、广口瓶、铁架台、集气瓶、止水夹、酒精灯、玻璃片、燃烧匙、带导气管的橡皮塞,从缺少仪器的角度考虑,下列实验不能进行的是

A . 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B . 制取氧气 C . 制取二氧化碳 D . 浑浊的水过滤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时,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①加入过量稀硫酸;②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③蒸发、结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K2SO4(K2CO​3 B . 铁粉(Fe2O​3 C . D . 银粉(铜粉)  
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认真和分析讨论,可以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意义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言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假设 B . 设计实验 C . 观察 D . 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① , ②作出与问题有关的推测或猜想,③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④ ,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⑥反思、评价过程等6个环节.

分类和类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方法.

  1. (1)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亲身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若按照是否“用数量表示资料或信息”可将实验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据此可将下列探究活动中的E与① (填字母)归为一类,你的依据是② 

  2. (2) 实验室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加强热制甲烷,请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推测实验室制取甲烷① (填化学式)的发生装置应该同② (填字母)一致.

    A.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B.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你确定甲烷发生装置的依据是③ 

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 (1) 两容器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室温下放置几天后,两者的质量都明显减少,且酒精减少得更多,如图甲所示.某同学由此得出“酒精比水蒸发得更快”的结论.但是另一位同学认为不能得出该结论,其理由是实验中没有控制 相同,因此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2. (2) 如图乙所示,研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时,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

  3. (3) 在“证明植物进行呼吸”的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装入豆芽,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人瓶内,蜡烛立刻熄灭.甲同学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乙同学则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你认为 同学的结论更合理.

进行化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  )

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 ,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 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 . ①③⑤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⑤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 . 探究二氧化碳的含量 B . 食盐溶液的配制 C . 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D .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在一节化学实验探究课上,张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 (1) 我猜想此气体是二氧化碳(CO2)或氢气(H2)或氧气.

        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2. (2) 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下图中的B(填序号),收集装置是E(CO2或氧气)或C(CO2或氧气)或D(H2

  3. (3) 如用如图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由a还是b端(填“a”或“b”)导入?
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 . “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 B . “暗物质”可能存在,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C . “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 D . 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A . 原子结构模型 B . 物质分类模型 C .  燃烧条件模型 D . 空气组成模型
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该固体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变质情况如何?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但不会转化为NaHCO3

                    ②CaCl2溶液呈中性;

                    ③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

  1. (1) 【提出猜想】猜想Ⅰ:固体未变质

    猜想Ⅱ: 

    猜想Ⅲ:固体部分变质 

  2. (2) 【原因分析】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 (3) 【进行实验】

    小聪同学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用足量水溶解,再向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由此他得出猜想Ⅰ正确,但其他同学很快予以否定,否定的理由是

    小玲同学也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用足量水溶解,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未发现有气泡产生。据此现象小玲认为NaOH未变质。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该兴趣小组同学结合所给资料分工合作,集思广益,设计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反应方程式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该样品配制成溶液,滴加过量CaCl2溶液



    猜想Ⅲ正确

    ②对①进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溶液变红

  4. (4) 【反思评价】

    ①在实验步骤①中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②小玲同学认为在实验步骤①中可以用Ca(OH)2 溶液代替CaCl2证明这一瓶中是否含有NaOH,你认为呢?并说明理由

化学兴趣课上,同学们对过氧化钠(Na2O2)可以做供氧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供资料】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1. (1) 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检验G中气体的方法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③若观察到,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 (2) 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是NaOH    猜想2:是NaHCO3     猜想3:是Na2CO3

    你认为猜想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3. (3) 【进行实验】排除错误猜想后,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种物质。

    【反思与评价】实验之后,该小组对实验进行反思。

    ①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存在不足,他的理由是

    ②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许多同学都有被蚊子叮过的经历,感觉就是痒。同学们通过化学学习并查阅资料知道:蚊虫叮咬后在人的皮肤内释放出蚁酸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1. (1)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填名称)。

  2. (2)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推测出一种生成物是水;

    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一:该气体是CO2    猜想二:该气体是(填化学式);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Ⅰ.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一(填“成立”或“不成立”);

    Ⅱ.装置B中的现象是;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缺陷是

  3. (3) 【拓展】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___。
    A . 风油精              B . 苏打水             C . 肥皂水             D . 食醋
推理是理化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轻质球A,B靠近时相互排斥,所以A,B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 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所以,钠是活泼金属也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C .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 对物体做功,要对物体施加力。所以物体受到了力,该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下列环节中不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的是(    )
A . 提出问题    B . 收集证据 C . 交流评价    D . 认真听讲
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实验 B . 假设 C . 观察 D . 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