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知识点题库

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A . 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 . 碱的溶液pH>7,则p H>7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 . 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则点燃CH4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 碱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一氧化碳气体 C .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D . 碱性物质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 提出假设 B . 交流评价 C . 设计实验 D . 作出结论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 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属于酸 B . 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C . 碱溶液的pH大于7,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7,所以碳酸钠属于碱 D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水属于氧化物
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例错误的是(  )

选项

方法

示例

A

实验法

用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B

分类法

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C

归纳法

水、二氧化碳是分子构成的,归纳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对比法

用等体积的水和空气进行压缩,得出气体与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大小关系

A . A B . B C . C D . D
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例错误的是(  )

选项

方法

示例

A

实验法

用浓氨水、酚酞溶液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

B

分类法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C

归纳法

根据木炭、硫等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归纳出氧气具有助燃性

D

类比法

根据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推测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A . A B . B C . C D . D
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A . A B . B C . C D . D
阅读以下材料,说说以下化学探究活动是由哪些环节组成的,将其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燃烧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如果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才能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小童想: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

(1)可能需要一种可以燃烧的物质;

(2)可能需要一定的温度;

(3)可能需要氧气.( )

小童设计了实验方案: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木条和小石子,将它们分别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纸片、小木条、小煤块,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实验现象,比较三者点燃的难易程度.

实验3:在桌面上点燃两支蜡烛,在一支蜡烛上方罩上250mL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

小童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实验现象

得出的结论

实验1

小木条燃烧了,小石子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

小纸片最易燃烧,小木条次之,小煤块最难燃烧.

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温度.

实验3

桌面上的蜡烛正常燃烧,罩上烧杯的蜡烛燃烧一会儿就熄灭.

燃烧需要氧气.

小童归纳总结,得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氧气.( )

小童觉得,通过这次探究活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能解释钻木取火、森林灭火等现象和原理,并且体验了像科学家一般探究学习的乐趣. 

如表涉及蜡烛燃烧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颗粒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根木条放在火焰中,观察木条的变色情况

A . A   B . B   C . C   D . D
刘星的家乡在北方农村,寒假的一天早晨,他看到在屋外的水缸被冻裂了,而与水缸同在屋外的咸菜缸却没有被冻裂,甚至其中的咸菜汤连冰都没有结.他把这一现象告诉了几个同学.对于结冰和不结冰的原因,几个人的看法不一,归纳有下列几种猜测:

①可能是咸菜缸内的液体中放有萝卜的缘故;②咸菜缸中有咸菜的缘故;③咸菜缸有盖子盖住保温,而水缸没有盖子;④咸菜缸中的水加了食盐,氯化钠溶液不结冰;⑤咸菜缸内液体多,水缸内水少而容易结冰;⑥水缸距房屋远,咸菜缸距房屋近,受屋内温度影响,咸菜缸没有被冻裂.

  1. (1) 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你认为这六种猜测中可能性不大,不需要继续进行研究的是;(填序号)
  2. (2) 他们找来4只铁制旧罐头桶、萝卜,并从咸菜缸中捞出咸菜,并取来食盐,针对最有可能的几种情况开始了实验,然后,把4只桶放在院中过夜.第二天一早,他们惊奇地发现:

    ①放萝卜的罐头桶结了冰,且萝卜也被冻得坚硬如铁;②放入咸菜的罐头桶也结了冰,但冰不结实,特别是咸菜没有被冻硬;③食盐水溶液没有结冰;④只放水的桶结了冰.

    请根据第二天他们观察的现象,你推测他们进行的实验分别是①;②;③;④在桶中单独放水.

  3. (3) 他们又配制了一些浓稀不同的溶液,也把它们放在院中过夜,其记录结果如下:

    溶液

    食盐(浓)

    食盐(稀)

    白糖(浓)

    石灰水

    (饱和)

    高锰酸钾(稀)

    碳酸钠

    (浓)

    结冰情况

    从该实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可能是;(写一条)

  4. (4) 在两次探究实验中他们都安排了纯水与其他液体一同放在院中过夜,其目的是
加热高锰酸钾,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成分可能有种情况,选择一种情况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你的猜想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实验中的剩余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填一种实验操作)并将伸入试管中

你的猜想

是正确的

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取粉末状药品时,一般用,而取用块状固体可用夹取,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用
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液,有人猜测是盐酸,有人猜测是氢氧化钠,大家各抒已见.你认为正确的方法是(   )
A . 调查 B . 上网 C . 实验 D . 讨论
奶奶在小商贩那里买到一个银手镯,小红认为它可能是假的,准备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索中的(   )
A . 假设 B . 实验 C . 观察 D . 做出结论
某纪念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中,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 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观察 B . 假设 C . 做结论 D . 实验
为了探究影响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将稀盐酸分成四等份,分别加入四支试管中进行下列实验

下列对比实验的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对比实验

探究影响因素

A

①和②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B

②和③

温度

C

②和④

温度

D

③和④

反应物的接触面

A . A    B . B   C . C    D . D
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CH2O2)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相同浓度不同种的酸在相同条件下,发生反应越剧烈,酸性越强。

  1. (1)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若向蚁酸溶液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则试管中溶液的pH值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2)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元素,根据定律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3. (3) 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CO2;猜想②:该气体是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Ⅰ.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Ⅱ.若猜想②成立,则装置B中的现象是

  4. (4) 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 . 氨水 B . 食醋 C . 肥皂水 D . 苏打水
  5. (5) 小华同学用pH试纸测等浓度的蚁酸和稀盐酸,发现稀盐酸的酸性比蚁酸的酸性强。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方案比较二者的酸性强弱,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 (1)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

    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有(填字母)。

    A.C和CO   

    B.只有CO    

    C.CO和O2 的混合气体    

    D.只有CO2

  2. (2) 小明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 CO2的混合气体;小强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2和O2

    【实验探究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3. (3) 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4) 【实验探究2】小强把小明实验装置D的氧化铁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E装置验证其猜想。

    (步骤1)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容器中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反思评价】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同学们知道食醋、柠檬酸具有酸性,但是哪种物质的酸性强呢?小敏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 提出假设 B . 收集证据 C . 得出结论 D . 设计实验
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被熏黑了。他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 .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 偶然发生意外现象,不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