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知识点题库

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 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 . 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 . 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 . 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C.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D.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

A . A B . B C . C D . D
我们依据反应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 ;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 的方法.

下列验证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 . 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B .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C .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的学习中会涉及到一些图形,根据不同图示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如图所示实验都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请回忆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2. (2) 图甲中水的作用是,能够得出“燃    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能够得出“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
  3. (3) 图乙中红磷需稍过量的原因是,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答出一点即可)
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现象①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由现象①③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向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在水中(能或不能)燃烧.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关注物质变化过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很有必要.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中要严重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条件是
  3. (3) 写出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CO2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CO2是否集满 B .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蜡烛以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 . “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实验中,把食盐放在托盘天平右盘称量 D . “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将试纸预先用水湿润
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步骤I.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II.将盛有足量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向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

步骤III.打开K1、K2 , 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0mL。

  1. (1) 步骤Ⅲ中,关闭K1、K2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对比步骤II和III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 (3)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 , 观察到,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 . 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 . 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 . 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 . 燃烧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氨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 .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小明利用蜡烛进行下列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 B . 用空气流可吹灭蜡烛的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 . 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 燃烧的蜡烛质量与收集到的生成物质量相等,说明实验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 .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 . 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 . 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如图为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1. (1) 集气瓶口出现白雾的原因是
  2. (2) 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3. (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基本反应类型
  4. (4) 从该反应谈谈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 不同的花儿香味不同,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C . 打开汽水瓶盖后有大量气体从汽水中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D . 煤粉比煤块容易燃烧,是因为煤粉的着火点低于煤块的着火点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740351272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 . 图片_x0020_1735649878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C . 图片_x0020_399584220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全部条件 D . 图片_x0020_291417811 探究铁锈蚀需要O2的条件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

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固体)。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1. (1) 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
    A . “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 . “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C . “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 . “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2. (2) 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
    A . “苦泉”的溶质之一是硫酸铜 B . “挹其水熬之”目的是蒸发溶剂 C . “铁釜”适宜盛放胆矾水 D .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下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 (1) 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比较(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结论。
  3. (3) 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 (4) 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ⅰ、通N2 , 排出装置内空气后,点燃酒精灯,①和②处红磷均不燃烧。

ⅱ、熄灭酒精灯,立即通O2 , ①处红磷不燃烧、②处红磷燃烧。

  1. (1) 步骤ⅱ中②处红磷发生燃烧的原因是
  2. (2) 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 (1)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容器内气体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3. (3) 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