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经济发展 知识点题库

促使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 明初经济兴盛 B . 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水平超过前代 C . 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D . 苏州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阅读下面材料:
小说集《醒世恒言》里,描写了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大意是: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他们有一张织 机,养了几筐蚕,缫丝织绸,生活过得还可以。由于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在市场上争先加价购买,施复夫妇赚了许多银子。几年之后,他们购买了三四张织布 机;不到十年,又买了两间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请回答:

  1. (1) 以上材料描写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的哪些地区?

  2. (2) 施复夫妇实际上是什么人?他们和机工之间是什么关系?

  3. (3) 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明朝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 . 广州 B . 佛山 C . 景德镇 D . 泉州。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 . 奴隶社会 B . 封建社会 C . 资本主义社会 D . 社会主义社会
下列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明中期后,江南纺织业中,出现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B . 机户是由清政府扶植发展起来的 C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 . 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新飞跃。据考古发现,当时采用新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但也出现了个别文字方向颠倒的现象,这可能由于排版疏忽所致。

材料二: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成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材料三:明朝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以后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回答:

  1. (1) 材料一中印刷术的新飞跃是指什么?为这一新飞跃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科技成就的共同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三,除材料一中的成就外,还有哪些发明可以说明“明朝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至少举两例)

  4. (4)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以后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这一状况与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的哪些措施有关?

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

  1. (1)

    【盛世与繁华】

    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

  2. (2)

    【屈辱与反思】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

  3. (3) 【团结与觉醒】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述史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认为明代一石重153.5斤,一斤重594.6克,明代粮食总产量应为1500亿市斤左右,较之前各朝代有大幅提高。王育民教授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

材料二:根据嘉庆《清会典》,嘉庆十七年(1812),全国总产粮约为3013亿市斤,约为1.5亿吨。清朝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 (1) 明朝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明朝引进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 (2) 为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人口发展的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世民和朱元璋相同之处是(    )
A . 曾生活在社会下层 B . 参加过农民起义 C . 是开国君主 D . 在位时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在山西地区出现的商帮是(    )
A . 晋商 B . 徽商 C . 浙商 D . 潮商
纺织业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因素之一。

材料一:甲同学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人们就有了衣服穿。乙同学说:那是神话故事,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

材料二:

①唐代蹙金半袖

②宋代市舶司遗址

③元代急递铺令牌

④明代过洋牵星图

用金线在衣上绣出图案以为装饰,缕金为花,细如丝发,是唐代丝织业的代表性文物

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发给商人出海许可证等。宋代对广州等有贡献的市舶使进行奖励

急递铺专门负责传送官府紧急文书,使者出示令牌,急递铺方可提供驿马、饮食等

过洋牵星是观测星辰航海的技术,郑和船队以此导航,非常准确,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三:

15世纪纺织手工工场:商人雇佣零散工人,向他们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制成成品销往国内外,工人成为雇佣劳动者。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效率有限

19世纪棉纺织工厂:工厂里的工人被资本家雇佣,领取工资,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以蒸汽机为动力带动生产,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材料四:

创办人

时间

企业

左宗棠

1880年

甘肃兰州织呢局

李鸿章

1889年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

1893年

湖北织布局

﹣﹣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清末状元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其根本则在实业。”他放弃高官厚禄,创立大生纱厂。1914至1921年,大生纱厂利润达1000万两以上。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材料五: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加快引进设备、技术,加速纺织工业现代化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纺织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纺织品出口,奠定了“纺织大国崛起”的雄厚基础。

﹣﹣摘编自陈义方《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哪位同学的观点符合纺织技术起源的史实。从以下三件文物中选一项(写序号),说明这位同学的观点。
  2. (2) 关于中国古代丝织品广泛向外传播的原因有以下观点。将材料二中的史实与观点相对应。(写序号)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丝织品工艺水平高:;C.航海技术发达:

  3. (3) 依据材料三,比较纺织手工工场与棉纺织工厂的异同。
  4. (4) 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原因。
  5. (5) 依据材料五,分析我国作为“纺织大国崛起”的国内、国际背景。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 . 渊源流长 B . 推陈出新 C . 博大精深 D . 包容广纳
唐朝到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一系列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唐朝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什么制度来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
  2. (2) 宋太祖在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的意图是什么?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推行什么政策?
  3. (3)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4. (4)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叫,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叫,两个机构合称为“”,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5. (5) 清朝设立了特殊机构         , 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清朝为了控制思想,经常借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6. (6) 从以上各朝代制定的措施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你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下列农作物是在明朝时引入中国的有(    )

①占城稻    ②玉米    ③甘薯     ④葡萄    ⑤马铃薯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时期有战国时期秦国、三国时期魏国、唐朝

②介绍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是:《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

③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主要有:唐朝的曲辕犁、筒车

④我国农业引进的作物有:粟、占城稻、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⑤南方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是在宋代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③④
“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 . 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 .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 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D . 工业普遍使用机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元以来,东莞与东南亚各国交往密切,一些国外农作物引进东莞。例如,原产美洲的番薯就是最先由安南(今越南)传入东莞的。明朝时虎门人陈益于万历十年(1582年)从安南携带番薯种苗回家乡种植,这是番薯传入我国的最早事例,比番薯由吕宋传入福建还要早十余年。陈益是引进香著第一人,虎门小建塘是我国大规模引种番薯最早之地

——《东莞地方历史读本》

  1. (1) 根据材料,指出番薯的原产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另举2例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2. (2) 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区间物种的引进与传播频繁,比如小龙虾、清道夫鱼、核树、水葫芦等传入中国。有些物种传入中国后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番薯改变中国的粮食供给;有些外来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比如以其它鱼类的鱼卵为食的清道夫。请选择熟悉的外来物种,完成一篇小论文,谈谈其传入过程、使用情况、影响、对策等(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假如穿越到明朝,你可以吃到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等这些食物,它们原产于(   )
A . 南美洲 B . 大洋洲 C . 非洲 D . 欧洲
与汉代“千里不贩籴”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 交子的出现 B . 市舶司的设置 C . 商帮的兴起 D . 十三行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