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封建礼制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A . 世袭制 B . 宗法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采邑)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是(      )

A . 土地国有制 B . 家族占有制 C . 土地私有制 D . 等级占有制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内阁制
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

A . 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 .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 .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 . 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

A . 财产 B . 地域 C . 信仰 D . 血缘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  )

A . 完全割裂的 B . 互为表里 C . 前者决定后者 D . 后者决定前者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 . “为政以德”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 .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 .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C .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D .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左传》载,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弟弟段却很受母亲宠爱。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姜夫人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没有答应。这反映了西周的(    )

A . 宗法制 B . 皇帝制度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 .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 .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 .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
A . 先代贵族 B . 少数民族首领 C . 王族 D . 功臣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反映出(    )
A . 宗法制度是执政的基础 B .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 官员都具有爱民的思想 D .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制度应为(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礼乐制 D . 世袭制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一传统说法,是受到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皇帝制
2009年4月4日是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回大陆祭祖和扫墓的台湾同胞明显增多,这种祭祖习俗和情结源于古代的(    )
A . 郡县制 B . 宗法制 C . 分封制 D . 科举制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 .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 . 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 .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 . 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 .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 . 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 .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