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左传》记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材料直接反映了(    )

A . 分封制的作用 B . 宗法制的作用 C . 郡县制的作用 D . 君主专制的作用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 . 山东、山西 B . 湖南、湖北 C . 河南、河北 D . 广东、广西
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A . 西周 B . 秦朝 C . 唐朝 D . 清朝
《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言,宗庙言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说明

A . 尊敬祖宗是人的本性 B . 主张“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 C . 宗法制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 D . 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仁政”
西周时期,周王娶了王后,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妃,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王后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妃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周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A . 女儿 B . 大儿子 C . 二儿子 D . 三儿子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 . 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 .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 . 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 . 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 . 皇权的独尊 B .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 等级制度森严 D . 文化专制的扩展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王位世袭制
《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

A . 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B .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C . 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D .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渔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资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1. (1) 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

A .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 .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 .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38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1. (1)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2. (2) 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份)

  3. (3) 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1976年陕西出土的某青铜器上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勤勉)尹亿疆。”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    )

A . 别为字祖,继别为宗 B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没有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
A . 中国早期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B . 中国早期政治存在迷信愚昧 C . 中国早期政治实行血缘等级 D .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    )
A . 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B . 强化了宗法体制 C . 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 . 巩固了西周统治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 . 周王 B . 鲁国国君 C . 卿大夫 D .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 .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 . 西周初期分封制 D . 西周末王室衰微
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    )
A . 宗法制 B . 郡县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科举制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
A .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 . 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 .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 越王认识到人口与富国强兵的关系
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周公的这种天命观(    )
A . 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B . 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 C . 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 . 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