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意义的。”这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五四运动 D . 中共建立
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1)这是哪一个革命团体的革命纲领?此团体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派别建立的?

答案: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派

  1. (1) 此团体具有什么性质?
  2. (2) “鞑虏”是指什么?
  3. (3) “民国”后来是指哪个国家?建立的时间?
  4. (4) 后来这一纲领又被阐发为什么?此材料被称为什么?
  5. (5) 孙中山在哪一刊物中又进行了阐发,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以上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广州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南昌起义 D . 武汉战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撰文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近百年间,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如何?1870年后,法国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怎样的民主制度?

  2. (2) 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英国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4. (4) 综上,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材料二  建筑被称作“凝固的历史”。如果你到美国华盛顿旅游,便会看到眼前三大建筑物。

 

  1. (1) 结合所知识指出,古希腊民主为“后世追求民主”提供了哪些智慧?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等人没有照搬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制定了新的体制。请你结合上面三大建筑物所承载的政治功能,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2) 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 . 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 . 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 . 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拥立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C .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 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点之一。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①废除科举制,大办各类新式学校(当时称为学堂)。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取士,再加上鼓励兴办新式学堂的政策一一落实,我国出现近代以来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 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②提出新的办学宗旨。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1906年清政府又提出“忠诚、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崇尚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的五项办学原则,清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又宣称,学堂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

③制定全国统一的新式学校学制。仿照日本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大学)。并规定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师范和工程技术职业教育。部分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兴办女子小学和师范学校。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提出的办学宗旨和传统旧式学校办学宗旨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近代开埠以来,西方文明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三:1908年和1914年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相继传入上海,一些市民怕触电身亡,多不敢乘坐电车。为了吸引乘客,电车公司在车身外用斗大的汉字书写“大众可乘,稳而且快”。还向尝试乘车的市民赠送牙膏和香皂等日用品。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

孙中山说:“吾党本其三民主义而奋斗者,历有年所,中间虽迭更称号,然宗旨主义,未尝或离。顾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这说明孙中山(    )

A . 已发现革命失利的根源 B . 尚未看到革命失败根源 C . 对革命前途已心灰意冷 D . 怀疑三民主义的正确性
史学界对袁世凯褒贬不一。1912年后,建立民国是大势所趋,梁启超认为袁世凯是“中世史暗黑时代东方之怪魔的人物”;建国初期,学者们教条般解释批判历史,李宗一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新时期,有学者从史实出发,高度盛赞袁世凯为“真正的改革家”。(    )

A .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 . 历史评价受时代影响 C . 历史人物的评价很难有定论 D . 时代愈近历史评价越客观
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 (2) 据材料二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不包括( )
A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C . 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弹劾权 D . 实行总统制,总统有行政、立法、司法权
下图所示纪念徽章上的主要文字是“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图案是五色旗和十八星旗。该徽章纪念的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五四运动 C . 黄花岗起义 D . 南昌起义
孙中山1906年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今由平民革命以建革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集中表明革命党人主张(    )
A . 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 B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 .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D . 争取国家富强实现民生幸福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困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A .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 . 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 . 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 . 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    )
A . 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 . 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 . 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 .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A . 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 . 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 . 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 . 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如严禁贩卖人口,废除奴婢卖身契约和一切主仆名分,宣布赋予妇女具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取消官场中“大人”、“老爷”的称呼;禁止缠足,废止跪拜礼节;取消在学校祭礼读经;兴办实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华侨投资。这些法令()
A .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 . 蕴含了君主立宪的观念 C . 体现了反对专制的精神 D . 践行了三民主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