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题库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仁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 .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 .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君权神授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 .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 . 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 趋向“三教合一” D .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千年儒学

材料1:……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杨向奎《周宗社会与礼乐文明》

材料2: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都是承袭与演变的统一。……儒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着检验,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丁伟志《儒学的变迁》

问题:

  1. (1) 材料1的作者为什么认为“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

  2. (2) 运用所学知识,从“承袭与演变”的角度叙述儒学在古代中国如何“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民主政治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民主思想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进步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

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没有权柄不是出自神的......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赐予的......治理人民的国

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意大利)阿奎那

材料三   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实际上,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设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计算可以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学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材料五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国家契约论》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和阿奎那两人思想的共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人思想提出的目的有何差异。

  2. (2) 材料四中牛顿确立的“新规范”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其确立的原因。 并简要分析新规范“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

  3. (3) 据材料五,概括卢梭在民主政治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这些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

A . 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 .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 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于丹论语心得》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朱子语录》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 (2) 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有何积极影响?

  3. (3) 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黄宗羲属于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儒家的灾异理论认为自然界的灾异与皇帝的作为有很大的联系。魏晋以来,皇帝通常以罪己的方式应对灾异事件;而到了清朝,皇帝则经常利用灾异督责大臣,痛斥官员的恶行。这种变化表明清朝(    )

A . 专制制度腐败日趋严重 B . 儒家伦理对君主的约束力弱化 C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D . 皇帝推卸政治管理失误的责任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 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

A . 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 . 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 . 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 . 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③时期中西方思想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最主要原因是(    )
A . 改造并赋予儒学新的内容 B . 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 . 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 D . 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一素王一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則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宣扬“道统说”的实质,并说明宋明理学与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及影响。
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 . “大一统论”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性三品论”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下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 . 汉朝 B . 魏晋南北朝 C . 隋唐 D . 宋朝
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
A . 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 . 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 . 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 . 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2. (2) 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儒学家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德?
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    )

A . 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 B . 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 C .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 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
  4. (4) 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 (5) 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
  6. (6) 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