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题库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 .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 . 《春秋》 B . 《论语》 C . 《孟子》 D . 《易经》
史学家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聚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儒学被奉为正统。“某一时期”应是指

A . 商周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明清时期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
A . “人定胜天” B . “独尊儒术” C . “君权神授” D . 实行“仁政”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1. (1) 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 (2) 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 (4) 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罗荣渠教授在《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指出:“传统的儒家文化整体而言是反现代化的。历代积淀下来的“道统”观、“夷夏”观等等构成了变革的巨大障碍。这使得现代化只能在维护皇权正统与儒学道统的范围内启动。”以下说法不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是(     )

A . 思想文化变迁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思想文化改造是现代化进程中更深层的问题 B .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专制王朝而推行的保守的自救、自强运动,未脱离传统文化范畴 C . 传统文化的惰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化 D . 传统儒学具有“实践理性”内涵,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被解放出来,推陈出新,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

──钱穆《中国思想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出处

选文

《颜氏家训·养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颜氏家训·慕贤》

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颜氏家训·治家》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勉学》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材料二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材料三  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 (1) 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概括其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何关系?

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 .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 . 礼制观念淡化 B .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 崇尚法家思想 D .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
A .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 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 .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汉书·刑法志》中立接引用《论语》十处,《荀子》二处,其他儒家经典讲录十多处。这表明(    )
A .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 B . 西汉中期法律破坏严重 C .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 . 汉代全面推行以德治国
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A . 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 . 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 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 . 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治国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粱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1. (1) 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 (4) “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
A .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 .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 . 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 .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巩国中央集权和有计划培养人才,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他先后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在元塑五年(公元前124年)于长安西北部设立太学。为博士弟子50人(时定额50人),学习儒家经典。这是设代官方教育的开始,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此确立。博士弟子通常为太常择民年十八岁以上,仪容端正者为弟子。或由郡国县官选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的优秀青年,送至太常,爱业如弟子。博士弟子每年一次考试,能通一艺以上的,补文学掌故,成绩更优者可为郎中;那些考试不及格者,随时开除。汉武帝又明今天下郡国,效法蜀郡,皆立官学。以后地方的官学逐渐普及,在郡国的曰“学”,在县、道、邑、侯国的曰“校”,在乡曰“庠”。汉代乡间闾里均有书师,教授学童识字,是为闾里小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为属县地方的优秀青年,岁终考试成绩优异的补郡县史。

——选自陈致平《中华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教育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教育改革的影响。
孔子收徒讲学,西汉设立太学,都是对古代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下列对两者分析有误的是(    )
A . 办学性质并不相同 B . 教育对象都涉及社会中下层 C . 都推动儒学的传播 D . 教授内容以《论语》等为主
下列属于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是(    )

①“君权神授”

②“春秋大一统”

③“天人合一”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诸子“百家争鸣” B .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 司马迁撰《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