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题库

汉武帝为了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 . 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 . 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 . 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 .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是
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②从思想上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②④
《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A . 加强集权 B . 独尊儒术 C . 推行教化 D . 顺应天意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 . 孟子 B . 李斯 C . 董仲舒 D . 李贽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 . 道家学说 B . 法家学说 C . 黄老之学 D . 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文中的“民主”,实即做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 . 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 C . 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 D . 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 . 秦朝 B . 汉代 C . 宋代 D . 清朝
法律既属于政治的范畴,又具有很强思想文化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汉书杜周传》

材料二:夏朝已经制定出了我国最早的适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历法《夏小正》。商代不仅制 定了阴阳历,并设专官掌管历法。秦时第一次颁行了全国统一的历法《颛顼历》。汉以后一直到明清,历朝都制定了历法,历代法典都特设专条对破坏或私习天文历法的行为,给予极其严厉的惩罚。这在世界法律史上是很少见的。

材料三: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西汉董仲舒以阴阳四时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大德小刑。此后,儒家倡导的“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成为指导立法司法的既定政策。

材料四: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离开礼的言行,正可以纳入刑的范畴),去礼之人,刑以加之(如 果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故曰取也。失礼则 入刑,相为表里者也。——《通典》第一百七十卷

材料五:“《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精华》.“吕步舒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史记·儒林 列传》

廷尉张汤“以古法义决疑狱。”

——《汉书·儿宽传》

帝时廷尉于定国“学《春秋》,身执经,……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

——《汉书·于定国传》

和帝时廷尉、尚书陈宠“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以宽恕,帝辄从之。”

——《后汉书·陈宠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表明了中国古代法制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 (2) 材料二中历法的发达和法律对它的确认与保护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 点?元朝我国哪位天文学家编订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的什么历法?为了编 制精确的历法,他研制了以哪一仪器为代表的一批天文观测仪器?

  3. (3) 材料三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征?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王朝形 成了怎样的治国方略?此后,历朝封建法律总体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 (4) 材料四说明了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点?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家提出 礼法并用、强调礼的制裁功能?具体地讲,材料中礼与刑是怎样“相为表里”的?

  5. (5) 材料五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观点对儒学的发展、汉朝的司法、儒法关系以及儒学的历史地位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

梁启超曾说:“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严复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王国维认为:“学问之事本无东西。”孙中山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

A .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 外儒内法的观念 C . 尚贤非命的主张 D . 天人感应的学说
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

A . 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 . 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 . 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思”“臣昧死”之类开篇。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
A .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 .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 .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1世纪

周公开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公元前8世纪

西周灭亡,礼崩乐坏

公元前6——5世纪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著书立说,兴办私学,宣扬仁、礼

公元前4世纪

墨家、道家猛烈抨击儒家学说;孟子发展儒家学说,强调仁政;民贵君轻,义;商鞅变法

公元前3世纪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子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秦朝

焚书坑儒

西汉初

流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

公元前2世纪

汉武帝独尊儒术

公元1世纪

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

唐朝中后期

韓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痛斥佛道

北宋中期

周敦熙阐述理学思想


南宋中期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编注《四书》;陆九渊阐述心学


明朝前期

四书五经成为科举的主要内容

明朝中期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

晚清

儒学受到西学的冲击,康有为借西学重新阐释

儒学


上表为儒家思想发展大事件简表。从表格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
A .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 严刑峻法的特色
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 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 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 C . 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 .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 .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 . 汉武帝从“无为”转向“有为” C . 董仲舒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 D . 此时的文化“一统”可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    )
A . 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 . 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 .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 . 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由此可见,当时(    )

记述

出处

(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

《汉书·云敞传》

(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汉书·疏广传》

(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

《后汉书·文苑列传》

(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

《后汉书·独行列传》

A . 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 . 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 . 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 . 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