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题库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都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B . 荀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C . 战国后期,儒学逐渐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D .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 . 百家争鸣 B . 焚书坑儒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三教合归儒
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 . 仁者爱人 B . 民贵君轻 C . 天人感应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 ,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 (3) 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对这一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体现了儒家学派战胜了黄老学派 B . 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 C . 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D .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
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


  3. (3) 材料三作者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羲思想?请用这一方法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也。                                       ——《二程集》

性即理也。……于是人物之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中庸章句》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陆九渊集》

  1. (1) 指出材料一中“天”的含义,概括材料的共同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据此分析“天”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的发展?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 .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 .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 .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 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者,爱人”③“天人感应”④知德合一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 .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 .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格,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

A .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 .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 .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 . 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建立以来到汉武帝时期指导思想的变迁。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

  3. (3) 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这些深远影响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氏家训》共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不以为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父子之严,不可以狎(轻忽);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慢)。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引文节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

材料二:《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义方:做人的正道)。……与肩挑(做小生意的挑贩)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关心和帮助)。……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引文节选自朱柏庐(1627-1698)《朱子家训》

  1. (1)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个家训的异同。

  2. (2) 两个家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甚至在古代被称为“篇篇药石,字字龟鉴”。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个家训在古代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 (2) 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
A .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B . 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 . 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D . 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 .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 . 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 . 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 . 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灿烂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由各得之以为姓;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还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 (2) 据材料简述儒家思想演变的过程。
  3. (3) 根据材料三,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道德修养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 (4)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
A . 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 . 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 . 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 . 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汉初的做法是(   )
A .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 .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