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知识点题库

苏格拉底追求 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即

A . 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的中心 B .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C . 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D .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是(   )

A . 曹雪芹和孟德斯鸠 B . 孟子和苏格拉底 C . 关汉卿和达尔文 D . 王阳明和哥白尼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 .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 肯定人的价值 C .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 推崇君主权威
“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B . 要关注人的现世生活 C . 强调知行合一 D . 强调人类的理性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    )

A . 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 . 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C . 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灵魂 D . 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戈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戈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

A . 否定神旨 B . 忽视道德 C . 善于诡辩 D . 轻视教育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
A . 普罗塔哥拉 B . 苏格拉底 C . 柏拉图 D . 亚里士多德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 .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

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 (2) 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
  4. (4) 回忆教材,列举伏尔泰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泰勒斯

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源是火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亚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1. (1) 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与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 (3) 根据材料三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
  4. (4) 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点是(    )
A . 重视自然本身的研究 B . 重视神话和礼仪的研究 C . 重视对法律的研究 D . 重视对“人”本身的研究
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
A .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B . 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 .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D . 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在古希腊社会中,人与神的关系诚如让皮埃尔·韦尔南所说:“凡人们从属于神,没有神的同意,下界的任何事都成不了。”但是在其他民族中得到大量印证的“神的奴隶”的表达,在希腊人中并不通用。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希腊人文主义的发达 B . 希腊民主制度的完善 C . 希腊人并不是真正敬神 D . 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
  2. (2) 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 . 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 . 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 .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 . 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真正掌握真理的人都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 B . 雅典民主仅局限于男性公民的民主 C . 雅典民主窒息了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D .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他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
A . 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 . 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 .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 . 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而美德来源于知识。这表明,苏格拉底 (    )
A . 倡导个性自由 B . 强调人的地位 C . 主张知德合一 D . 否定神的存在
苏格拉底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他不知疲倦地向所遇到的任何人询问、讨论美与丑的含义。诘问方法不仅使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还使人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就是道德的。这一方法(    )
A . 普及了公民的理性意识 B . 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 C . 挑战了公民大会的权威 D . 有利于唤醒人们的良知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东西方的先哲,他们的思想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 
A . 重视道德教化 B . 主张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C . 维护奴隶劇度 D . 理论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