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 .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平等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 .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①信仰得救   ②因信称义   ③简化宗教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在这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 . 信仰自由 B . 教随国定 C . 反对宗教信仰 D . 因信称义
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应是下列哪两人的对话(    )

A .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B . 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 .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 . 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在西方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催生了一股新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朴素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机械而其中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泰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有何标志性的意义?它的对欧洲的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伏尔泰赞赏中国儒家文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的主要政治理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的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主要表现有哪些?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 (1) 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2) 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但丁在《神曲》中说:“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但现在)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罗马以法律精神造福世界 B . 两条路径代指政权和教权 C . 但丁抨击尘世生活的腐败 D . 文艺复兴照亮了两条路径
马丁·路德认为:“武力可以用来增强信心,也可以用来增强异端,或用来粉碎正直并把一个传异端者变成心口不一的假冒伪善的人。”这说明他(    )

A . 强调以暴力反对天主教会 B . 反对宗教异端思想 C . 强调温和改革,反对动乱 D . 主张“因信称义”
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
A .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 D .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材料中的“变革”是指(    )
A . 冲破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 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 . 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D . 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毛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 .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宗教改革时期“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
A . 创立新教教派 B . 宣扬因行称义 C . 否定教皇的权威 D .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马丁·路德说:“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当司祭……皇帝和王侯比教宗更有召集大会公议的权力”。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倡导人的思想解放 B . 宣扬《圣经》精神 C . 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D . 要求简化宗教仪式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 . 教皇教士 B . 资产阶级 C . 广大民众 D . 封建领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
A . 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 . 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 . 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 . 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
A . 苏格拉底 B . 但丁 C . 马丁·路德 D . 康德
宗教改革是各式各样的人怀有各式各样的动机的产品。只是到了最近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认识到宗教上的不满在这场巨大的风波中只起到多么小的作用,而它实际上是一场无可避免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革命而伴有一种微弱的神学背景。材料表明宗教改革的原因是(   )
A . 人的各种各样的动机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 罗马教廷的桎梏搜刮 D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