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这一首诗被誉为“宗教改革的战歌”: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恶魔盘踞世上,仍谋兴波作浪,猖狂狡猾异常……诗中“恶魔”指当时统治欧洲的教皇等人,如何才能打倒他们的权威呢?马丁•路德利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对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A . 反对神学世界观,要求自由平等 B .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 . 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 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
引发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导火线是罗马教皇在德意志(   )

A . 征收什一税 B . 兜售赎罪券 C . 出售教会职务 D . 进行神权统治
马丁•路德的主张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哪些人支持了他的改革?

①农民阶级 ②新兴资产阶级 ③世俗封建主 ④罗马教廷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
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 . 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B . 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C . 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D . 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英)戴维·赫尔德认为,“并非仅仅是宗教改革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有着持久的影响。因为在路德与加尔文的教义中,包含着作为‘个人’的人所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它(新教教义)把个人从教会直接的‘制度支持’中解放出来,并在此过程中,进而激发了把个人看作‘自身命运的主人’的观念,这一观念成了后来政治思想的核心。”戴维·赫尔德在此强调宗教改革(   )

A . 发展了人文主义 B . 引发了世俗政权与教权的争斗 C . 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D . 直接引发了政治制度变革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所有这些都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冲击。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必因信得生”),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2. (2) 材料二中,两人的基本思想分别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国富国穷》中写到:18世纪以来,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这反映了欧洲(    )

A . 社会环境的开放性 B . 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C . 贸易体系的平等性 D . 经济模式的一体化
“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他(上帝的代称)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他不住那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要简化宗教仪式 B . 信仰即可得救 C . 否定教会的权力 D . 上帝无处不在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

A . 以“人性”反对“神性” B .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D . 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 . 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 . 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 . 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 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最主要原因(  )
A . 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 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 . 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 . 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提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一思想被称为(  )
A . 因信称义 B . 先定论 C . 因行称义 D . 信仰得救
扬·胡斯(1369—1415)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他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将《圣经》译为捷克文,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下列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
A . 胡斯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B . 胡斯主张取消教会,阅读《圣经》 C . 胡斯的观点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影响 D . 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起因都是“赎罪券”问题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 .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教皇无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这表明马丁·路德改革(    )
A . 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 B . 消除了神权对世俗领地的禁锢 C . 追求思想自由、理性思考 D . 推动西欧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
A .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马丁·路德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材料主旨是(    )
A . 反对罗马教会的存在 B . 信仰以对《圣经》的理解为准 C . 反对出售“赎罪券” D . 树立《圣经》的绝对权威
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 . 倡导男女平等 B . 否定宗教信仰 C . 宣扬《圣经》精神 D . 否定教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