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下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反映的实质是

A . 信仰即可得救 B . 教皇权力至上 C . 《圣经》权威下降 D . 教会从属于国家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宗教改革大量吸收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B . 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北欧地区是必然的 C .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 . 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 .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 .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本质上

A . 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 . 找到了基督徒的正道 C . 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D .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A . 罗马教皇的权威 B . 世俗君主的作用 C . 宗教神学的价值 D . 《圣经》的地位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

A . 教皇游行 B . 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C . 兜售赎罪券 D . 建政教合一国家
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因为宗教改革宣传

A . “因信称义” B .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 “知识即美德”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

A . 赎罪券和《圣经》 B . 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 . 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 .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  )

A .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 . 主张一个人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C . 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D . 主张先定论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思想家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因信称义”“信徒皆为教士” ……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如何体现了“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 (1)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

  3. (3) 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

  4. (4)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 B . 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 C . 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 D . 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B . 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 . 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 . 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这次转移可以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

——据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

A . 虔诚的信仰 B . 教会的仪式 C . 真诚的善行 D . 神父的指引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②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欧洲

④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 主张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与上帝沟通 D . 试图彻底清除宗教对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无需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该思想的提出(   )
A . 加强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B . 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 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 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
他从根本上怀疑人的行为在灵魂得救中的意义,于是转向圣徒保罗和奥古斯丁特别是关于《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标准”的说法。由此,他主张(   )
A . “认识你自己” B . “美德即知识” C .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 “信仰即可得救”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称:“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这段话反映路德(    )
A . 主张摆脱宗教的束缚 B . 主张打破神学的禁锢 C . 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D . 否定《圣经》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