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题库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 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B . 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 . 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D . 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A .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 “民主与科学”逐步深入人心 C .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D .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 .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A . 民主共和 B . 君主立宪 C . 民主科学 D . 以俄为师
钱玄同在《中国今后文字问题》中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废以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的主要原因是

A . 汉字是旧学说旧道德载体 B . 汉字违背自然进化原理 C . 汉字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 D . 汉字记载三纲五常说教
近代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这三种思想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 都是知识分子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B . 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 . 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行民主政治 D . 都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到一批历史文献,标题如下:

①《明末他最狂-------大儒李贽的愤青生活》

②《通向至善之路-------苏格拉底的人生境界论》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

④《汉代儒学地位和儒家心态的变化及其今世之鉴》

⑤《“师夷长技”与魏源的民族意识》

⑥《匠人还是大师-----试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地位》

⑦《洛克和卢梭的契约政府理论比较》

⑧《墨家的尚同及其实践精神》

⑨《理解严复-------纪念<天演论>发表100周年》

⑩《论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遗产》

假如你参与此研究小组,请从中选取相关文献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    )

A . 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B . 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C . 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D . 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回到1917年的北京,你不会看到的是(    )

A . 学校的进步青年热切期盼着下一期的《新青年》 B . 北京郊区多了不少浓烟滚滚的工厂 C . 一些学堂的孔子画像被涂抹 D . 报摊上出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本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9 世纪 70 年代,南洋归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建继昌隆缫丝厂·下图是该厂蒸汽锅炉和缫丝机的图纸。

——引自王静芳《华人世界》

材料三  1840 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的确立对英国有何重大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历经了哪几个阶段?请你谈谈对西方“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总体认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资产阶级各派别相继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材料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材料三: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 (1)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 (2) 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和康有为在政体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3. (3) 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思想的共同之处。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 .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材料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

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

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

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

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

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

李彦宏、张朝阳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他们努力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从民主共和政体的表层引导入民主政治的内核——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应当说,从1915年底到1919年5月,经过他们几年的倡导,对广大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的代表人物有(  )
A . 魏源 B . 谭嗣同 C . 梁启超 D . 陈独秀
《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它(  )
A . 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 . 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 C . 歌颂了十月革命 D .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这说明该运动(    )
A . 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 B . 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 C . 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 D . 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 . 倡导民主科学 B . 反对愚昧迷信 C . 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D . 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
A . 振作少年精神 B . 发动文学改良 C . 推动文学革命 D . 反对愚昧与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