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题库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B . 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 C . 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D . 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 .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 .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A . 破除旧有礼教,冲击儒家思想 B . 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 . 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D . 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文化革命,其中打击了儒家思想的是
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新文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 .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 . 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 .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 . 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  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1. (1) “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

  2. (2) 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3. (3) “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

A . 思想观念 B . 军事技术 C . 经济组织 D . 教育制度
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坐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

A . 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  D . 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 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 . 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C . 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 . 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 .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近代国人对西学的态度表现为(    )

A . 主动效法→自主选择→被动接受 B . 互相交流→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C . 互相交流→被动接受→自主选择 D . 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陈独秀看来,西方民族是理性的民族,而东方民族是感性的民族。因此他视西方文化为先进的现代文化,视东方文化为落后的古代文化。陈独秀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是“气候土地”条件决定的。他曾说“孔子的学说思想所以发生在中国决非偶然之事,乃是中国的土地气候造成中国的产业状况,中国的产业状况造成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造成孔子以前及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他眼里,东方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代表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就是落后与先进的矛盾,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地理和历史演进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性。陈独秀认为,积极、进取、好斗、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是西方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东方文化的民族性则是无为、庸俗、守旧和不思进取。他认为,东方民族虽然强调家庭为重,却普遍缺乏公共心,因而整个民族缺乏组织力;而西方民族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是他们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公共心,因而西方国家在关键时候有组织力,不像中国人这样涣散。

——摘编自郑丽平《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观评析》

  1. (1) 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认为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实践其文化观的主要事件,并分析该事件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

明清之际,传教士在澳门设立医院,西医传入中国。康熙帝曾用西医治病,《红楼梦》中多有使用西药的描写。由于对西医科学缺乏了解,有关西医挖眼、剖心等谣传屡见不鲜

鸦片战争前后

美国传教士创办广州眼科医局(1835年),40年代后,西医逐渐在香港和通商口岸推广。同时,有关西医害人的谣言沸沸扬扬,魏源甚至记入《海国图志》

19世纪下半期

西医逐渐推广到沿海、沿江和广大的中国内地,被中国人认可,至90年代在中国确立起比较稳固的地位。郑观应认为西医总体上比中医高明的多(1894年)

20世纪初

严复、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猛烈抨击中医,完全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恽铁憔等中医理论家奋起反击,形成中西医论争。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承认西医

20世纪30年代

废止中医呼声持续高涨,南京政府颁布《西医条例》(1930年);中医界坚决抗争,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1936年),承认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提取3条或3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这一潮流“新”在(    )
A . 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B . 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C . 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分别指的是(    )
A .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者是(    )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陈望道 D . 毛.泽东
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A . 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C . 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 . 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
A . 《时务报》 B . 《青年杂志》 C . 《新青年》 D . 《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