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测试(陕西省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
A. 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
B. 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C. 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
D. 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 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
B. 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 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 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有专门掌管宫室内部事务的,如少府、奉常、宗正等,两汉沿袭秦制。隋朝时,成立了专门的侍御机构殿中省,掌管所有与皇家有关的侍御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枢机构权力更加明晰
B. 皇帝独尊地位日益遭到削弱
C. 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瓦解
D. 皇帝侍御机关权力不断扩张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 《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 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 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 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A. 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 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 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 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孝廉约有7万4千余人,是最受重视的察举科目。有学者统计能确定孝廉家世者184人,情况如下:
下表两汉时期孝廉的家世情况表

家世情况

官贵

富豪

平民

贫民

人数

128

11

29

16

百分比

69.6%

6%

15.7%

8.7%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孝廉科目
A. 阻碍政府选拔人才
B. 遗留世袭选官特征
C. 重视儒家道德规范
D. 扩大民众参政途径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A. 摒除门第间的差距
B. 促进社会阶级流动
C. 世族权门仍占优势
D. 选拔标准客观公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 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C.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
B. 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 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 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稳定、社会清明。
材料一 御史台和谏院是宋代的监察机构,监察制度有了重大发展:制定御史回避宰执法,监察官员“进退从违皆出宰相”转为皇帝选任。御史直接上章皇帝且无需告知长官。提高监察官员品级,期满后,多可升迁为执政。设置尚书都省、都司御史房“弹纠御史察案失职”。
——摘编自贾玉英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规定参议院由各省都督府所派参议员组成,有检查临时政府之出纳、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等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后设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院,以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以监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内和政府内相继建立了有较大权威性的党的纪检机关、人民检察和行政监察机关,同时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长期共存”,共.产.党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法律。
——邵景均《新中国反腐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监察制度差异性的原因。
(3)比较材料三和前两则材料,说明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变化。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考试规则还不太严密,考试前,考生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影响考试结果,官员争取公荐、行卷,都不算邪门歪道。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而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试停止八文,改用策、论、表、判。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因此举遭到了很大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八股文取士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