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初中化学中考真题

1. 详细信息

日常生活中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清洗炉具、油烟机等,李华在周末帮助家人清洗油烟机,他用自来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总是出现浑浊,静置一会儿溶液底部还会出现较多的白色沉淀物。

(提出问题)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为什么会出现浑浊?

(作出猜想)李华根据课本知识对出现的异常现象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所用氢氧化钠不纯,其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猜想Ⅱ:氢氧化钠能与自来水中的某种物质反应,生成了难溶性物质。

(查阅资料)徐州地区石灰岩分布广泛,导致水中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钙(CaHCO32)

在溶液中,碳酸氢钙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钙。

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氢氧化钠样品少许,加入足量的_______,并搅拌

没有出现浑浊

猜想I错误

取少许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物,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____

白色沉淀物是_________,猜想Ⅱ正确

(拓展延伸)

1)李华在家里将该自来水经过________后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李华设计如图W形玻璃管进行步骤探究稀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时只要将W形玻璃管竖起即可将药品混合),通过对比________可判断反应的快慢,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2. 详细信息

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光亮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发现表面变黑,他们对黑色物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1)酒精不充分燃烧产生炭黑(即黑烟);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3)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炭黑难溶于水,且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

(猜想与假设)

猜想1:黑色物质是炭黑。

猜想2:黑色物质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氧化铜。

猜想3:黑色物质既有炭黑又有氧化铜。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然后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部位加热

铜片变黑

实验二:取一支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

打开胶塞前铜片不变黑;打开胶塞后铜片变黑

实验三: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的附着黑色物质的铜片,投入到盛有足量稀硫酸的试管中

试管中没有黑色物质剩余,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解释与结论)

(1)由实验可知,猜想________成立。

(2)实验二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

(3)通过对黑色物质来源的探究,金属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4)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三都能得出猜想1和猜想3不正确,两个实验是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一是从____________的角度探究;实验三是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探究。

(反思拓展)

(5)实验一为什么能将猜想1和猜想3同时排除呢?你认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详细信息

某探究兴趣小组在学习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时发现,碳单质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但碳粉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有气体生成,小组同学为了了解该气体的成分,于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提出问题)碳粉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能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氧化硫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与假设)

猜想1:该气体是SO2

猜想2:该气体是CO2

猜想3:该气体是NH3

猜想4:该气体是SO2CO2

上述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 验结论

将气体通入适量高锰酸钾溶液中

溶液由紫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猜想___________不成立

中通过高锰酸钾溶液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_________________

猜想4成立

(反思与评价)某同学认为该气体中可能含有CO,于是设计如下方案,请你帮他补充方案及现象:先将气体通过足量的碱石灰,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实验后,该同学得知该气体中不含CO

(拓展延伸)

(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但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故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尾气处理,请写出一个尾气处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详细信息

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硫酸或稀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中和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1)实验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稀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变化(20℃)图像

该实验的试剂滴加方法是______________;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结论:稀硫酸与NaOH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并且___________过量。

反思:上述方案的设计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要确认稀硫酸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是中和反应,还需要增补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为了获取稀盐酸与NaOH溶液也能发生中和反应的证据,实施了以下方案:

学生探究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

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温度计示数明显上升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放出热量的中和反应

方案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温度计示数上升;混合后溶液的,玻璃片上有白色固体从溶液中析出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生成盐和水并放出热量的中和反应

方案

出现白色沉淀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生成盐和水的中和反应

请你评价上述三组由实验现象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_______________

3)拓展:为探究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溶质质量分数为5%10%15%20%25%的盐酸36.5g,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g 20%NaOH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烧杯编号

A

B

C

D

E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5%

反应后溶液温度/℃

24℃

34℃

46℃

54℃

54℃

实验结论: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是__________

4)应用:简述中和反应在生活或生产中的一项应用___________

5. 详细信息

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盛有氢氧化的溶液的烧杯中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_____(填吸收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_____

证明没有NaOH

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证明含有HCl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_____产生

证明有NaCl生成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评价反思)

.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

.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同题。如工厂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一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多角度认识少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变方法。

6. 详细信息

氢氧化铝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重要化学物质,医学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1)写出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方程式_____。人体服氯化铝溶液用氢氧化铝后胃液的pH_____,(填增大减小)。

2)实验小组同学发现将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1),发现刚开始并无氢氧化铝沉淀生成,为了探究刚开始没有沉淀生成的原因,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铝属于两性物质,既可和酸(如盐酸)反应,又可和碱(如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中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NaAlO2(偏铝酸钠)可溶于水,可与少量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但不与碱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

甲:可能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酸,生成的沉淀与酸反应。

乙:可能生成的氢氧化铝与试管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

3)丙同学立刻否认了甲同学的猜想,理由是_____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定量氢氧化铝粉末,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_____

乙同学猜想正确

 (思维拓展)上述实验说明反应物相同时,质量比不同会导致生成物不同,除上述化学反应外请你再举一例:_____

(反思提高)不用其他试剂如何区别氯化铝和氢氧化钠两种无色澄清溶液_____

该兴趣小组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测得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质量变化如图2

4)分别写出a点、c点所对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_____(写化学式,下同),_____。向a点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实验时的现象是_____

5)当b点所滴人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则a点时所滴入溶液质量为_____

7. 详细信息

小明同学在超市里发现了一种外观似金属薄膜的商品,叫做锡纸,他十分感兴趣,于是上网查了一下锡纸的用途,发现锡纸的用途十分之广,可用于包装、烘焙烧烤,甚至烫头发都有锡纸烫,于是小明买了一卷锡纸来到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小明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起来,小明从物理化学两个角度分析了锡纸燃烧的原因:物理角度:“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化学角度:“锡纸短路后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

(2)小明将打磨过的锡纸放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立即产生了气泡。

(3)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锡纸由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I :“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4)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氯化锌溶液中

_________

猜想II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

老师提出实验中还可选择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小明同学经过思考后,选择替代氯化锌溶液的药品是_________,再次成功完成了实验。

通过小明对锡纸的探究,我们可总结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8. 详细信息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淡黄色粉末,同学们对探究该粉末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种淡黄色粉末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查阅资料)硫是淡黄色粉末,不溶于水;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粉末,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一种气体;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常用作供氧剂。

(猜想与探究)猜想:淡黄色粉末可能是:a.硫;b.过氧化钠;c.硫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的成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上述淡黄色粉末,再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_____

猜想ac不成立,猜想b成立。

探究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试管中

木条复燃

生成物有_____

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_____

_____

生成物有氢氧化钠

(实验与结论)

(继续探究)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钠能作为供氧剂也很感兴趣,大家讨论认为可能是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有关,于是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CO2a口处通入装置内,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置b口处

木条复燃

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取出充分反应后的固体生成物于试管中,往试管内滴加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9. 详细信息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

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

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来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

(理论分析)

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__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

(设计实验)

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静置后,倒出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是_____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

_____

5)下列物质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与步骤类似实验现象的是_____

A BaOH2         B CaCl2         C KNO3        D H2SO4

10. 详细信息

实验室中有一瓶放置时间较长的石灰水,在瓶口有很厚的白色固体,对白色固体同学们作了如下的假设:

CaCO3Ca(OH)2。你认为第种假设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请你完成下列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将白色固体加入_____试剂中。

试剂变红色。

________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A中,加入足量盐酸后迅速连接试管(如图所示)。

B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________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白色固体是________,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1. 详细信息

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他们对溶质的成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查阅资料)Ca2+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二:NaOH溶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一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_____成立

步骤二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

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填字母)。

A CaCl2  B Na2CO3  C NaOH   D Na2CO3NaOH

(实验反思)

1)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填序号)。

2)步骤二中用另外一种试剂代替酚酞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2. 详细信息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家中的物品来探究酸的性质。这些物品有:食用醋精、食品干燥剂、鸡蛋壳、牵牛花瓣、生锈铁钉、纯碱、pH试纸(带比色卡)、筷子。

(查阅资料)1)食用醋精中含有10%15%的醋酸,呈无色;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氧化钙;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2)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牵牛花汁液滴入醋精中

_____

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将生锈铁钉放入醋精中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为_____

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某些_____反应

将碎鸡蛋壳放入醋精中

_____冒出

酸能与某些盐反应

将纯碱放入醋精中

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碱反应

(反思与评价)1)小红想利用pH试纸进一步测定醋精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_____

2)小明认为步骤不能得到酸能与碱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

(实验验证)小明重新设计以下方案验证酸能与碱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向食品干燥剂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

_____热量

_____

向上层清液中加入牵牛花汁液,再逐滴滴入醋精至过量

_____

_____

13. 详细信息

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验证其组成,同学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和现象如下(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气体均吸收完全):

结论

结论

含有CO(气)

含有CO

含有CO(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装置D中溶液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点燃尾气,火焰呈_______色。

3)丁认为,由于他们对装置___________(填编号)中的实验现象分析不同而导致结论有差异。根据碳酸盐可转变为的性质,丁利用上述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药品和某种常见试剂进行实验,证明了甲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写出丁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______________

14. 详细信息

某兴趣小组对上述固体酒精充分燃烧后残留的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丁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醋酸钙(Ca(Ac)2),不可燃.不助燃.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温度无显著变化;

2)醋酸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和有特殊气昧的丙酮;

(猜想与假设)

假设l:白色固体中含有Ca(Ac)2: 假设2:白色固体中含有CaC03

假设3:白色固体中含有Ca0 假设4:白色固体中含有Ca(OH)2

(实验探究)

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足量蒸馏水中,过滤,得到溶液和白色不溶物,

实验:取中滤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取中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交流讨论)

(1)根据实验,甲同学认为假设2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乙同学认为假设4成立。丙同学认为假设4不一定成立,但假设3成立.

因为丙同学在实验中还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仅根据实验,丁同学认为假设3或假设4成立.但戍同学反对.理由是:_____

(4)欲确认假设I成立,还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I成立

(反思提高)

写出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详细信息

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化学小组同学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查阅资料)

①NaN3受撞击会生成NaN2 

②NaN3遇盐酸、H2SO4溶液没有气体生成。

碱石灰是CaO NaOH的混合物。

④NaN3的制备方法是: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制得NaNH2,再将NaNH2N2O反应可生成NaN3NaOHNH3

(问题探究)

1)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工业级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其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测定某工业级NaN3样品中含有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小明同学认为通过测定装置中反应前后B的质量差,再通过相应计算,就可测定Na2CO3的纯度,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装置认为很多因素会导致测定数据不准确,误差太大。小明同学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装置。请分析:装置A的作用是_____;若无装置C,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是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装置E的作用是____

根据装置,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有:

a.称量装置                     

b.称量样品,检查装置气密性

c.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

d.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和玻璃塞。

为保证测定结果精确,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填字母序号,可重复)。

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至少需要测定_____个数据。(填数字)

16. 详细信息

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华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如何检验A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上图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上图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1)装置B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停止反应后,通过量的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

3)若反应过程中,装置B中滴加稀硫酸的速度太快,则烧碱的纯度将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4)若原样品共Ag,实验结束测得C装置增重BgD装置增重Cg,则原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D装置用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U形管,而不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的原因:_________;请写出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小华、小明一起探讨时,发现按目前所学知识还有其它实验方案测定工业烧碱样品纯度,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新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详细信息

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钙同属于碱类物质,其化学性质相似吗?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Ⅰ.定性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_____试剂

溶液变红

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

实验二

向实验一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

产生_____

红色消失

氢氧化钡溶液能与

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三

另取氢氧化钡溶液,滴入一定量

的碳酸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氢氧化钡溶液能与

碳酸钠溶液反应

1)写出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同学们将上述三个实验中反应后的废液都倒入一个烧杯中,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他们决定对沉淀和滤液进行探究。

探究一:(提出问题)沉淀能否与酸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最终沉淀_____(填消失不消失)。

探究二:(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指示剂外,还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碳酸钠,        ③_____

(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四

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

加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明显现象

猜想不成立

实验五

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

加入几滴碳酸钠溶液

产生沉淀

猜想_____成立

2)有同学提出:实验四的操作存在问题,导致结论不准确,请你改正:_____

3)小组同学讨论后发现,只用一种溶液做一次实验,就可以验证猜想,该溶液是_____

.定量探究

100g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溶液的导电能力随着硫酸铜溶液的加入发生如图的变化关系。

1)溶液处于B点时,其中含有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2)计算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18. 详细信息

某同学对CaH2的制备和性质进行探究。

(阅读资料)①用H2与钙加热制得CaH2②钙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碱和一种气体

CaH2要密封保存,遇水反应也生成一种碱和一种气体

CaH2的制备)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所示.

1)装置D的作用是_____

2)制备CaH2实验结束后,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有气泡产生,在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显_____色。该同学据此判断:实验中确有氢化钙生成,其他同学提出结论不一定正确,原因是_____

CaH2的性质探究)取少量上述制得的CaH2 样品加入到足量的碳酸钠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3)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______(写化学式)。

4)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

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 Na2CO3溶液

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_

猜想三成立

(定量分析)

5)取制得的CaH2样品1g(杂质为未反应完的Ca)加入到足量的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CaCO3质量为2.4g,则该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9. 详细信息

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和稀盐酸制取CO2,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操作)

1)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容积1/3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2)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酸性

(提出问题

反应后剩余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

1)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_____

2)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3)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_____

(提出问题

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仍含有CaCO3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剩余固体中含有Ca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_

(拓展延伸)

1)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

2)假如用100g 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停止收集气体,收集到的CO2质量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8.8g

20. 详细信息

低钠盐可以控制钠的摄入量从而防止高血压等疾病。国内某些生产厂家为改变低钠盐的口味,还会在低钠盐中加入少量的镁盐(MgSO4MgCl2中的一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低钠盐样品中添加的镁盐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低钠盐中添加了哪种镁盐?

(猜想与假设)猜想1:添加了MgCl2

猜想2:添加了MgSO4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或结论

步骤1:取少量低钠盐充分溶解后,加入足量_____溶液

_____

除尽溶液中的镁离子

步骤2:取少量步骤1所得的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适量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2正确

写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拓展与应用)若将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MgSO4除去,下列提供的试剂中,可选用的是_____ ( 填字母)。

A NaOH溶液     B BaCl2 溶液    C AgNO3溶液    D Ba(OH)2溶液

21. 详细信息

通过化学反应探究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成分。

1)氧化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白色粉末状的干燥剂,氧化钙作干燥剂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打开一包装盒中的干燥剂,发现里面是黑色粉末同时还夹杂着少量红色粉末。该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干燥剂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常见的黑色粉末有铁粉炭粉(C)、氧化铜、二氧化锰,常见的红色粉末有氧化铁、铜

FeFe3+在常温下反应生成Fe2+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该干燥剂少许于试管中,加适量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开始变为黄色又逐渐变为浅绿色,并有气泡产生,最后试管底部剩余有少量未溶解的黑色粉末

取步骤一中未溶解的残渣进行灼烧,在上方罩一只烧杯,一段时间后迅速倒转,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黑色粉末消失,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干燥剂的成分是炭粉(C)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二中黑色粉末消失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步骤一中溶液变为浅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2. 详细信息

生活中塑料有多种,矿泉水瓶子所用的塑料主要成分为只含碳、氢元素的有机物和稳定剂,该有机物在氧气充足时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氧气不充足时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稳定剂不参与反应也不升华。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矿泉水瓶子的组成进行探究,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主要操作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剪碎的塑料瓶;断开丙、丁装置

Ⅱ.打开甲中分液漏斗活塞,注入双氧水后,关闭活塞;

Ⅲ.一段时间后连接丙、丁装置,点燃酒精灯,观察到塑料燃烧,充分燃烧后丙装置有固体残留。

IV.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直至玻璃管冷却。

实验测定数据如下:

丙中固体

丁装置

戊装置

己装置

实验前

5.0g

118.2g

224.6g

148.0g

实验后

m

123.6g

237.8g

148.0g

1)丁中所装药品是_______,己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2)操作IV中通入氧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若该实验不用纯氧气,而是通入空气,依据丙、丁装置质量变化计算会使测定的CH元素的质量比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原因是______

4m的值为_______

23. 详细信息

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其化学式为Na2CO4,广泛应用于洗涤、印染、纺织、造纸等领域。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过碳酸钠样品,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发现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得到无色溶液。同学们对得到的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以下探究。

(温馨提示:实验中若涉及硫酸钙等微溶物,均视为可溶物)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与水反应有两个过程:;②过氧化氢在碳酸钠水解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Na2SO4H2SO4;

猜想四:Na2SO4H2SO4Na2CO3

其中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二成立

方案三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铁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某同学提出,实验方案一不严谨,不能证明猜想一成立,原因是_________

(拓展延伸)过碳酸钠在运输、保存中不能接触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稀盐酸     B.水     C.氯化钙溶液     D.氯化钠固体

24. 详细信息

小洋同学看到妈妈在厨房拿食用碱水浸泡紫甘蓝时,紫甘蓝叶片边缘处变绿,感到很好奇。回到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将紫甘蓝汁分别滴加到下列等体积、等浓度的五种溶液中,紫甘蓝汁显示的颜色如下表:

物质

HCl

②NaCl

③NaHCO3

④Na2CO3

⑤NaOH

颜色

红色

蓝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查阅资料)

 

<7

7

7.5-9

10-11.9

12-14

颜色

红色

蓝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提高认识)

1)紫甘蓝汁能作酸碱指示剂;

2)上述五种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___(填序号)。

(实验探究)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老师提议在用稀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应选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但小洋和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忘加了指示剂,因此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问题猜想)猜想一:NaCl                     猜想三:NaCl_________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四:NaClNaOHHCl

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

(设计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变红

猜想三成立

方案二

(写一种)

_______

_________

方案三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AgNO3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讨论交流)上述方案三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___

(拓展应用)人体胃酸过多时可用_________治疗。(化学式)(写一种)

25. 详细信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初中化学教材中出现的两种常见的盐,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有重要应用的物质,下面是阳阳小组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1)相同条件下,溶液比溶液的碱性强;

22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21.3g9.6g

3270℃时能发生反应:受热不易分解;

4易溶于水。

(探究过程)

实验一:亮亮同学用酸碱度的差异鉴别。他应该选用__________测定相同条件下两种溶液的,则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小明同学用加热的方法鉴别两种物质,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小丽同学也想出了一种办法,取两种固体配制成溶液后,分别滴加过量澄清石灰水,结果都产生了白色沉淀,与小丽预想的只有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不符,小丽询问老师后得知,碳酸氢钠溶液也能与石灰水反应,请你将她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

实验四:阳阳同学想利用物理方法鉴别两种物质,请你参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

(交流总结)通过本组同学的探究,作为组长的阳阳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及实验情况,总结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主要有:

通过溶解度差异来鉴别        ②加入澄清石灰水进行鉴别

用加热的方法进行鉴别        ④通过酸碱度差异来鉴别

你认为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6. 详细信息

小明发现铜质水龙头表面出现了一层绿色物质,小鹏和同学们特别好奇,决定对该绿色物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铜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表面有绿色物质生成,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

探究一:铜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提出猜想)同学们对空气中参与铜生锈的物质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O2

猜想②:H2O

猜想③:N2

(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____不合理,请解释理由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除上述猜想外,你认为参与铜生锈的物质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

探究二:铜绿的化学性质

(实验1)小芳同学取一定量干燥的铜绿放在试管中隔绝空气加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无色液滴生成,且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实验2)小华同学另取一定量的铜绿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根据小芳、小华同学的实验,同学们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①铜绿受热易分解;②铜绿能与稀盐酸反应。

(反思交流)同学们从安全角度考虑,认为小芳同学在结束实验1,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拓展应用)①小明发现不同地点收集的两个铜器(一个是纯铜做的,一个是表铜做的),纯铜器的铜绿比青铜器的少,他据此分析铜比纯铜易锈蚀,小明的分析是否全面?请你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日常生活中为防止铜制品、铁制品的生锈,应保持其表面洁净和干燥;在金属表面涂保护层;镀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

27. 详细信息

实验台上按如下顺序摆放着6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ABCDEF代表对应的溶液),其中E溶液的试剂瓶标签破损。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E溶液作了如下探究:

(初步判断)根据受损标签及实验室药品分类摆放原则,你认为E溶液中的溶质应该属_____类物质;通过观察,兴趣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判断E溶液可能呈碱性,其理由是_____

(作出猜想)猜想E溶液是NaOH溶液       猜想E溶液是Na 2CO3 溶液

(实验验证)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E溶液于试管,按下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

1)通过操作,兴趣小组的同学确认E溶液呈碱性,则X溶液是_____

2)综合分析操作和操作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你认为操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Z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填化学式),由此你对以上猜想得出的结论是_____(选填猜想Ⅰ”猜想Ⅱ”)正确。

3)操作实验过程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_____

28. 详细信息

学习完酸碱盐的知识后,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做如图所示实验,小明取2mL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如图1);小英取2mL稀盐酸于试管中,滴入少量Na2CO3溶液,却观察到立即有气泡产生(如图2)。两人实验所用的Na2CO3溶液、稀盐酸均相同,却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小明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NaCl②NaCl NaHCO3③ NaCl Na2CO3④NaClNa2CO3 NaHCO3

(查阅资料)

a.HClNa2CO3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即:

    ()

说明上述猜想__________一定不成立(填序号)

b. NaHCO3溶液与足量澄清石灰水混合会变浑浊;

c.Ca(HCO3)2溶于水。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适量小明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猜想成立

(交流反思)(1)请分析上述实验探究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剩余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猜想______成立

(归纳总结)小明实验与小英实验现象不同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详细信息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充分反应后将AB烧杯内的物质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同学们决定对最终混合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其中。

(交流讨论)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最终混合溶液中溶质肯定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

(提出问题)

混合溶液中除了氯化钠和氯化钙,还有什么溶质?

(猜想假设)

甲同学的猜想:只有氯化钠、氯化钙;

乙同学的猜想:除了氯化钠和氯化钙,还有氯化氢;

丙同学的猜想:除了氯化钠和氯化钙,还有______

(设计实验)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来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混合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________

乙同学的

猜想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混合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

______

丙同学:取少量混合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

开始有气泡产生,过一会出现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

(1)丙同学的实验中开始有气泡产生,过一会出现白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丁同学认为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也可以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其他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0. 详细信息

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经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该白色固体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

1)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_____

3)科学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认为,此方案不能得出小明同学的结论。一致认为将上述方案中使用的一种试剂进行调换,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小明同学的结论正确。调换措施是_____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____(填序号,可重复选择)

a.称量装置丙的质量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如果没有装置乙,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3)装置丁的作用是_____

(三)拓展交流

经査阅材料: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O2+H2O2NaHCO3

小明同学将5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g 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