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 知识点题库

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是我国固有领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可模拟实现工业生产纯碱的过程如下(某些反应产物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操作a的名称是
  2. (2)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请列举小苏打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用途
  4. (4) 向精制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两种气体的顺序是: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然后在加压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5. (5) 仔细观察流程图,其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二氧化碳之外,还有
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粒中分别加入盐酸.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小芳将去膜和未去膜的铝片分别放入盐酸中,发现前者比后者反应快,原因是
  3. (3) 小芳在(2)实验中,还观察到有“灰黑色沉淀”这一异常现象出现.

    【提出问题】铝与盐酸反应出现的灰黑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

    【查阅文献】铝在颗粒较小时为灰黑色;AlCl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提出合理假设】假设a: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

    假设b: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

    假设c: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难溶于酸的物质.

    【设计并完成实验】取灰黑色沉淀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加入适量稀盐酸

    有微量气泡,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澄清溶液

    加入适量蒸馏水

    固体部分溶解

    加入适量无水乙醇

    固体部分溶解

    【得出结论】由实验①可判断假设c(填“成立”或“不成立”),再集合②和③可得出该灰黑色沉淀的成分是

  4. (4) 你认为(1)小明的实验能否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填“能”或“不能”),分别从设计方法和操作可行性的角度,具体说明理由: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 (1) 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2. (2)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实验室可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3. (3)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F装置除去氯化氢气体,则该混合气体应从F装置的口(填“①”或“②”)通入.
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请你按照以上四步,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所用装置图用序号表示)

双氧水(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迅速分解出氧气,实验室常用这种方法制取氧气.

①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②收集有关资料:双氧水是一种无色,二氧化锰是一种;反应条件;氧气的密度于空气的密度且水.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收集装置选用

④进行科学实验.

现有①木炭  ②硫粉  ③红磷  ④镁带  ⑤铁丝,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2. (2) 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3. (3) 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4. (4) 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5. (5) 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
  6. (6) 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的是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放少量水的目的是,反应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实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用铁锅炒菜,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 B .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 C . 禁止焚烧秸秆,可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D . 石墨可用作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
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如图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

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颜色、状态

熔点/℃

着火点/℃

密度/(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或黄色固体

44.1

40

1.82

  1. (1)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残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乙同学: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

  2. (2) (交流与讨论)

    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就可以消除误差,大家认为他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他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①白磷燃烧的现象(与红磷相同)。

    ②该实验准确得出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其现象是

    ③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④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这是利用了金属的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质又是变化的,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化学反应:
  1. (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 (2) 硫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燃烧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片_x0020_275545794

A . ①现象是木炭加热至红热状态,发红光 B . ②将木炭迅速插入集气瓶底部 C . ③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 . ①②证明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剧烈
以下是初中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1071346702

  1. (1) 实验一: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实验时,系火柴的作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若此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

    ①未打磨生锈的铁丝

    ②铁丝在集气瓶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

    ③铁丝绕在火柴上,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

    ④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

  2. (2) 实验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验证产物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3. (3) 实验一、二中都要在集气瓶下面放少量的水,实验一中放水的作用是;由此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物理性质之一是,在“实验一”“实验二”中,可以把水换成细沙的实验有
  4. (4) 从反应角度:以上三个反应相同点是_____(填序号)。
    A . 都是分解反应 B . 都放出热量 C . 产物都是常温下固体 D . 都是化合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氮气约占 B . 氧气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 .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和生成物的量 D . 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B . 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C .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 . 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来脱色,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31

  1. (1) 图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现象是
  2. (2) 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少量水的作用是
  3. (3) 图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其目的为。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的颜色为色,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原因是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备装置,请根据这些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1) 选用装置A制取气体的前提条件是。如果用高锰酸钾制1.6g氧气,需要称取g高锰酸钾。
  2. (2) 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果要收集CO2则只能选择D装置,这是因为
  3. (3) 将红热的细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时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原理是: ,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填字母代号)。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 .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 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请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1) 硫在空气中燃烧:
  2. (2)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如图所示是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B . 物质B是单质,C和D都是氧化物 C .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 . 参加反应的A、B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制取蒸馏水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性质实验   D 木炭还原氧化铜

  1. (1) 制取蒸馏水时,烧杯内水的作用是
  2.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内盛水,水的作用是
  3. (3) 倾倒二氧化碳下层的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
  4. (4) D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液体倒流,正确的操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