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下列哪个朝代建立之初,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

A . B . C . 西汉   D .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贯彻实施干部监督制度会议上的精彩言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魏晋时期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 . 九品中正制是依人的品德和才能划分等级的用人制度 C .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D . 宋初中央派通判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让文官对其监督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需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对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秦朝
②唐朝开始设进士科
③这一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对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D .
中国古代若有民告官,在秦朝、汉朝、两宋应分别由谁先来授理

A . 太尉、刺史、转运使 B . 御史大夫、刺史、通判 C . 丞相、三司使、军机处 D . 御史大夫、州牧、节度使
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 .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 . 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 . 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 . 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曹魏末年,颁布《魏官品令》,规定父辈的中正之“品”(现在的官品),成为其子弟起家任官的“资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选官的依据是

A . 个人品质 B . 官位品级 C . 家世门第 D . 知识才能
《后汉书》记载:“(东汉)阳嘉元年,太学新成,诏试明经者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京师及郡国耆儒年六十以上为郎、舍人、诸王国郎者百三十八人。”材料表明东汉察举制

A . 采用了考试的方法 B . 察举对象有年龄限制 C . 选拔注重门第世家 D . 比隋唐科举制更完善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 .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 .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 .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 . 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 . 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 .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 (2) 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 (3) 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    )

A .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B . 汉武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C . 有利于西汉的“大一统” D . 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 .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 .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 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C .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 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 .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可以佐证当时(    )

A .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 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 C .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D . 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
某史料中提到“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下列与“贰宰相”的职位对应的是(    )

A . 御史大夫 B . 同平章事 C . 参知政事 D . 内阁首辅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推行郡县制 C . 攻打匈奴 D . 修筑长城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下列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
A . 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加强 B . 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 . 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 . 佛教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